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心血管病患者留置针相关感染的菌群特点,并从细菌学的角度探讨心血管病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最佳留置部位、最佳留置时间及不同部位的最佳留置时间。从而为心血管患者留置针相关感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为留置针相关感染的预防提供依据与支持;为临床心血管病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与留置时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实验随机抽取2009.11-2010.7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40例住院患者,根据留置针留置部位和留置时间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四个时间段,分别对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皮肤消毒后、拔针时)和留置针导管采样后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定。对实验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方差分析、χ2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1.皮肤消毒后,穿刺部位皮肤样本细菌培养均为无菌生长。2.三组患者拔针时穿刺部位皮肤样本细菌培养,41例有菌生长,菌落数均>10cfum2;三组患者T1、T2均未检出细菌,T3、T4两个时间段三组患者穿刺部位皮肤阳性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T1、T2、T3、T4四个时间段穿刺部位皮肤阳性率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三组患者拔针时留置针导管样本细菌培养,10例有菌生长;手背组、前臂组两组患者T1、T2、T3、T4四个时间段均未检出细菌,脚组患者T1、T2未检出细菌,T3检出4例、T4检出6例,三组患者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脚组患者T1、T2、T3、T4四个时间段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4.三组患者拔针时穿刺部位皮肤红润率比较:T1均没有出现红润,三组患者相比,P<0.05,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T1、T2、T3、T4四个时间段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5.三组患者拔针时穿刺部位皮肤肿胀率比较:T1、T2均没有出现肿胀,三组患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T1、T2、T3、T4四个时间段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6.三组患者拔针时穿刺部位触痛率比较:三组患者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T1、T2、T3、T4四个时间段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7.留置针穿刺部位的红润、肿胀、触痛与穿刺部位皮肤或留置针导管样本的细菌定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结论1.正规使用络合碘消毒皮肤两遍可以达到清除皮肤常驻菌和暂住菌的目的。2.心内科患者将留置针留置在前臂最安全。3.心内科患者留置在手背和脚的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超过96小时最安全,留置在前臂的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超过120小时最安全。4.留置针留置在脚上出现红润、肿胀、触痛的几率最大,留置在前臂出现红润、肿胀、触痛的几率最小;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出现红润、肿胀、触痛的几率越大。5.留置针出现红润、肿胀、触痛并不一定代表留置针感染,有可能只是机械性静脉炎;当留置针发生感染时也有可能并没有红润、肿胀及触痛等症状,当留置时间较长,特别是留置在脚上时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