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4月至2002年4月在河北省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对森林革蜱的野外生物学(包括栖息地、季节动态、与寄主关系、越冬地等)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并在实验室恒定条件下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森林革蜱成虫主要寄主在羊体上;牛也是其寄主,但寄生率和寄生强度很低;啮齿类不是成虫的寄主.2、成虫在羊体上最早出现于2月下旬;随着时间的延续,成虫种群数量增加,4月中旬达到高峰(72.8头/羊);4月下旬种群数量开始下降;5月下旬数量极低;6月上旬成虫从羊体上消失,直至次年2月才开始在羊体上再次出现.3、成虫的寄生率和寄生强度随季节而变化.4、野外调查中,寄主(羊)体上成虫雌雄性比为1:1.3.该种群在自然界以饥饿成虫越冬,越冬地点为有地被层的土壤、鼠类的洞穴和羊圈的墙缝内.5、幼虫的寄主主要是啮齿类,其中以大林姬鼠、野松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寄主,黄鼬也是幼虫的寄主,羊、牛不是幼虫的寄主.6、若虫种群随季节发生变化,5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中旬达到高峰(58只/200m),9月中旬从植被上消失.7、森林革蜱栖息在灌丛、农田、阔叶林和针叶林,但以灌丛为主要栖息地,其余依次为农田、阔叶林和针叶林.8、在实验室恒定条件下[(27±1)℃;75%RH;6L:18D],完成其生活史需86.8d;卵的孵化期为15.3 d,孵化率86.4%;幼虫吸血前期、吸血期和蜕皮前期分别为5.5d,4.0 d和7.3 d;若虫吸血前期、吸血期和蜕皮前期分别为5.0d,5.0d和14.0d;成虫吸血前期、吸血期、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分别为7.8d,4.5d,4.3d和14.0d.雌虫饱血体重与产卵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9877,p<0.001).雌虫的生殖效率指数(REI)和生殖适合度指数(RFI)分别为0.70和0.61.9、森林革蜱雌虫存在摄食滞育和生殖滞育,表现在吸血率低、吸血时间延长和不产卵.低温处理能解除雌虫的生殖滞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