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腹膜透析是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一种重要的替代治疗方式之一。腹膜透析患者中容量超负荷现象很常见,因为随着透析时间延长,残余肾功能逐渐下降、未进行水盐控制或者腹膜的通透性增高等都可能导致容量控制不佳,并继而发展为容量超负荷。长期容量超负荷常可引起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是评估大动脉结构和功能(僵硬度)的金指标。研究者曾据此提出腹膜透析病人容量超负荷可能是引起病人大动脉僵硬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研究旨在:(1)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持续容量超负荷与大动脉僵硬度的关系;(2)进一步探讨腹膜透析这一特殊人群中容量超负荷引起大动脉僵硬度增高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我们采用纵向队列研究,选取2008年6月-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门诊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肾内科定期随访的220例CAPD患者(男性86例,女性134例)为研究对象,每月评估1次容量状态,连续观察6月。根据容量负荷水平分为3组,容量正常组(正常组,n=94)、间断容量超负荷组(间断组,n=79)、持续容量超负荷组(持续组,n=47)。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定患者的容量状态。大动脉僵硬度通过颈-股动脉脉搏波流速(c-f PWV)评估。常规标准测量相关生化指标。采用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 DDD)方法计算患者降压药的服用情况。分析三组患者6月前后大动脉僵硬度的差异。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3组间计量数据比较用方差分析,率或构成比的比较用x2检验。每个组6月前后各指标变化用配对t检验。数值资料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所有分析都采用双尾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基础资料中,3组的收缩压有差异[持续组:(144.8±20.9)mMHg;间断组(135.5±23.4)mMHg;正常组(127.0±23.9)mmHg]。6月后,3组的收缩压差异仍保持不同[持续组(145.4±22.0)MMHg比间断组(136.8±24.5)mmHg、正常组(130.0±26.0) mmHg,P<0.01或P<0.05];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值在持续组[(12.6±1.6)m/s]和间断组[(12.2±2.3)m/s]均明显大于正常组[(10.7±2.1)m/s,均P<0.01];血白蛋白在正常组[(39.6±6.5)g/L]明显高于间断组[(38.6±4.0)g/L]和持续组[(36.9±4.0)g/L,均P<0.05];正常组和间断组6月前后PWV均无明显变化,只在持续组中明显增高,并伴有收缩压增高,血白蛋白减少,高敏C反应蛋白增加。结论(1)腹膜透析患者持续容量超负荷使大动脉僵硬度增高;(2)其机制可能与收缩压增加,血白蛋白减少,高敏C反应蛋白增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