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背景(1)关于皮肤淋巴瘤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论,2005年,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会议达成共识,共同发表2005年WHO-EORTC分类。研究表明,淋巴瘤的亚型在亚欧国家存在显著分布差异。然而,关于其流行病学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在亚洲地区的研究报道比较少见。缺乏在中国大陆的流行病学数据。由于目前皮肤淋巴瘤的病因仍未明确,不同地区的亚型分布的差异可以为探讨其发病病因及机制提供线索。(2)文献报道TOX基因多种恶性肿瘤相关,包括乳腺癌、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蕈样霉菌病(MF)为最常见皮肤淋巴瘤的亚型,但其早期诊断困难,缺乏阳性分子标志物。2012年,Yaohua Zhang等人发现在早期MF(eMF)患者中TOX基因mRNA表达明显升高,显著高于正常皮肤(TOX基因表达比值:10.38)和炎症性皮肤病(TOX基因表达比值:5.36)。并且该研究进一步使用免疫荧光以及免疫组化技术,证实了TOX蛋白在早期MF细胞中表达,而在炎症组织中TOX蛋白表达均为阴性,从而提出TOX蛋白可能作为诊断早期MF分子标志物。但是该研究免疫组化以及免疫荧光涉及病例数较少,仅有8例MF患者,有一定局限性。2.目的(1)根据WHO-EORTC(2005版)关于皮肤淋巴瘤的分类探讨中国大陆皮肤淋巴瘤的分型及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病理特征,并与其他地区的研究成果比较皮肤淋巴瘤的亚型分布之间的差异,进而探讨差异与淋巴瘤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2)验证TOX蛋白及TOX基因在MF、正常皮肤以及良性炎症性皮肤病中表达情况,探讨其作为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提高MF的早期诊断与预后。3.方法(1)复习纳入标准的皮肤淋巴瘤患者病例的临床病历、HE及免疫组化切片,依据WHO-EORTC(2005版)对皮肤淋巴瘤的进行分型,并总结各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以及与预后。(2)免疫组化:35例MF病变皮肤组织蜡块为病例组,10例正常皮肤、20例炎症皮肤(10例银屑病,5例湿疹,5例扁平苔藓)组织蜡块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标本TOX蛋白表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探讨TOX蛋白作为MF分子标志物的可能。(3) Western blot及real-time RT-PCR:3例手术取下的新鲜MF皮肤作为实验组,2例正常皮肤,2例慢性炎症皮肤作为对照组,用Western blot检测TOX蛋白的表达,并用real-time RT-PCR检测TOX的1nRNA的表达情况。4.结果(1)共收集100例皮肤淋巴瘤病例,其中,98例为原发性皮肤淋巴瘤(PCL),2例为继发性皮肤淋巴瘤(SCL)。原发性皮肤淋巴瘤(PCL)中,92例(94%)为成熟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CTCL),6例(6%)为成熟B细胞淋巴瘤(CBCL)。蕈样霉菌病(MF)为最常见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占PCL的63%,其次为原发性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PTL),非特殊型(13%)、皮肤CD30+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1%)。PCL患者的总体1年生存率为90%。早期MF的1年生存率为100%,晚期MF为60%。MF预后与其TNM临床分期相关,晚期MF预后显著差于早期MF(P=0.002)。(2)35例MF病人中,27例(90%)TOX蛋白表达阳性:10例正常皮肤中,0例TOX蛋白表达阳性,20例良性炎症患者中,8例(40%)TOX蛋白表达阳性。TOX蛋白染色阳性细胞相应的CD4染色也为阳性。在MF组织中,可见Pautrier’s微脓疡内的淋巴细胞TOX及CD4染色均为阳性。(3) Western bloti正实TOX蛋白在MF、炎症以及正常皮肤中均存在表达,在MF中表达高于对照组;real-time RT-PCR证实TOX基因的mRNA在MF中特异性高表达,显著高于TOX在炎症以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5.结论(1)与欧美国家相关研究相比,本研究皮肤T和NK细胞淋巴瘤(CTCL)比相对较高(94%vs.77%or71.3%),皮肤B细胞淋巴瘤(CBCL)比例相对较低。本次研究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研究一致,证实了皮肤淋巴瘤的亚型分布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有明显差异。淋巴瘤病因至今仍不清楚,亚型分布地理位置的差异对于探讨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提供了线索。研究还证实,MF预后与临床分期明显相关,提示MF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但MF尤其是早期MF临床误诊率较高,因此,探讨MF的早期分子标志物非常重要。(2)本实验首次证实了在TOX蛋白在良性炎症皮肤表达也可为阳性,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免疫组化TOX蛋白的表达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证实两者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使用real-time 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TOX基因mRNA以及蛋白表达的差异。证实TOX蛋白可能成为MF的分子标志物,但尚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