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渗透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生活、生产活动之中。“群”是人的社会化的主要特征。社会是由人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活动的有机整体。群众文化的运动过程,无不体现着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及作用方式,有着明显的社会互动关系。在构成社会的人、自然环境和文化三个基本要素中,群众文化是参与人数最多与最重要的文化类别。群众文化还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是社会全体成员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参与的全民性、活动地域的广阔性、活动内容的普及性、时间的灵动性均体现了群众文化的社会性。本文就是基于群众文化本身所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以沈阳市为研究对象,以改革开放近30年的时间为线索,以构建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时间划分方法,对沈阳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群众文化进行展开研究。内容包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特别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沈阳市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事业、与群众文化相关的产业等进行深入挖掘,用数字的形式剖析沈阳市群众文化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分析其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对未来沈阳市群众文化的发展提出展望。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方向是为人民服务,根本任务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化的进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历史表明,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沈阳市群众文化大体经历了调整充实、蓬勃发展、兴旺繁荣、改革创新几个重要阶段。30年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沈阳市群众文化战线始终坚持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出讴歌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不断壮大各项群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健康有序发展,不断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的能力,进而使群众文化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大放光彩。改革开放的30年,沈阳市群众文化在构建“大文化”的观念指引下,无论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新闻出版事业、文物事业等诸多与群众文化相关的事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节庆文化活动已成为城乡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已成为城市基层文化活动的主体;田园文化活动更加贴近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广场文化活动深入人心;品牌文化活动初步确立等逐渐成为沈阳市群众文化的特点。回顾沈阳市群众文化30年的发展历程,既看到了成绩也发现了不足:整体水平不高的内涵性问题;整体能力不强的外延性问题;整体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等成为沈阳市群众文化发展的瓶颈与阻碍。为了使沈阳市群众文化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不断满足沈阳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是重要的途径,因此,本人提出了以构建完善的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策,秉承公共文化公益性、公平性、便利性、多样性、基本性、参与性的基本原则和政府主导、适应城乡社会发展、满足多层次需求和适应沈阳文化自身发展特点等实事求是原则,从完善十个体系入手,全面构建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沈阳市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