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德国电影衰落的一个转折点。长期充斥在电影银幕上的各种喜剧题材的电影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审美疲劳,而大多数导演对艺术性的过度追求,也使德国电影逐渐失去了观众。法斯宾德的早逝,更是对德国电影致命的一击,至此德国电影进入一个日渐式微的低沉期。1998年,一个顶着一头红发狂奔的女性形象进入到大众视野,《罗拉快跑》在世界影坛引起巨大反响,自此也掀开了德国电影的新篇章。这部影片被视为德国电影崛起的“风向标”,也让人们迅速记住了汤姆·提克威这个名字。作为当代德国颇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汤姆·提克威的作品频频亮相各大电影节并多次获得奖项的肯定。先后拍摄了被认为不可能完成改编的《香水》,完成了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遗作《天堂》;设想了他人不敢想的《三角恋》等。他的作品大多都是自己担纲编剧、制片以及原创音乐。这位全能型的导演有“小法斯宾德”之称。本文以汤姆·提克威迄今为止创作的影片为研究对象,将汤姆·提克威的创作放置在整个德国电影史的变迁中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探讨其作为新德国电影风向标对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框架下分析汤姆·提克威影片中的后现代主义表达。因此文章试图对汤姆·提克威创作的所有影视作品进行一次整体性的梳理和研究,第一部分分析导演个人从影经历,并将导演放置在整个时代背景中,分析其作品风格的成因,以及个人与时代的相互影响。第二部分将着重解读汤姆·提克威影片的文本,解读不同人物形象的设定以及暗含在背后的深意,解析汤姆·提克威对宏大的时空观的把控,其个人意志对影片走向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汤姆·提克威电影的影像风格和视听表达。分别从碎片化的时空影像、多元化的镜头运动、艺术化的色彩搭配和个性化的配乐四个方面来分析。汤姆·提克威影片中镜头的快速切换,流畅的剪接,都可圈可点。最后一部分将重点解析汤姆·提克威电影的审美特征。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化熏陶的汤姆·提克威在影片中对后现代文化的折射和表达。其影片中多次对命运偶然性必然性的探讨是汤姆·提克威作为一个骨子里严谨思辨的德国人不可避免的结果。然而对小人物的悲悯对多种生存可能性的假设也是导演对他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