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了红外观测的意义,河外天体在中远红外不同发射成分的能谱性质,星系核活动性对中红外连续谱的影响;回顾了星系红外光谱能量分布的观测和理论方面研究,及星系光学光谱分类方法和历史。
论文介绍了SPITZER红外空间望远镜和SDSS光学光谱巡天。把SPITZER首次河外星系巡天天区(the main extragalactic field of the Spitzer First Look Survey)和SDSS光谱巡天交叉,我们得到了315个具有光学光谱的河外红外源(星系和类星体)。对SPITZER中红外五个波段(3.6,4.5,5.8,8.0,24μm)进行处理,结合Frayer。给出的70,160 μm测光值,得到了样本的中远红外光谱能量分布。并利用SDSS光学光谱的发射线流量把样本源进行了光谱分类。
对分类的样本星系和类星体的红外光谱能量分布,我们做了光谱能量分布拟合和比较,得到如下结论:
(1)类星体有近到中红外的幂律连续谱,与活动星系核模板NGC5506一致。它的幂律连续谱使得其很容易在中红外与其它星系区分开来。
(2)吸收线星系的中红外光谱能量分布由老年恒星星族主导,尘埃发射很少,能够很好地符合13 Gyr恒星星族模板。
(3)HII星系,LINER,混合型星系,甚至Seyfert 2能够很好地被Dale单参数(α)尘埃模型加13 Gyr老年星族模型联合拟合。α值可以描述星系恒星形成活动性,统计显示尽管绝大多数样本星系α值比较大,比较宁静,但是α值分布和中红外颜色显示HII星系比其它两类星系更活跃。
(4)SINGS(Dale et a1.2005)样本不同形态星系的α分布显示,星系的活动性与哈勃形态或者棒的存在相关。
统计表明不同的光谱类型星系存在不同的中到远红外性质,但是我们不能从单个中远红外光谱能量分布区分它的光谱类型。由于有70或160 μm的源数目较少,并且有7σ探测极限,我们还需要更大的、更完备的样本做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