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重要的病害,该病害在我国黄淮地区已有相关报道,并呈扩展趋势,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危害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因而开展该地区大豆品种抗性筛选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8个不同毒力类型的大豆疫霉菌株对80个来自黄淮地区的大豆品种进行抗性鉴定,80个供试大豆品种对Race1、Race3、Race5菌株抗性最好;对Race4、USAR2、Ps41-1、PsMC1菌株抗性次之;而对PsJS2菌株的抗性最差。其中,每个供试大豆疫霉菌株都存在部分供试品种对其有抗性,同时每个供试大豆品种都可抗2~8个不同的大豆疫霉菌株。供试大豆品种对8个大豆疫霉供试菌株共产生62个不同的反应型,且来自同一地区不同种类的大豆品种对供试菌株的反应型差异明显,表明黄淮地区大豆品种对大豆疫霉抗性丰富多样,且有可供利用的抗病品种。大豆根腐病是引起我国大豆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多种病原菌单独侵染或复合侵染均可引起大豆根腐病发生。2014年本实验室从黄淮地区采集的样本分离鉴定,发现大豆根腐病普遍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其中镰孢茵(Fusarium)与大豆疫霉菌(P.sojae)检出率很高,因此本试验研究这两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对大豆病情变化的影响。相对于单独接种大豆疫霉菌或镰孢菌,大豆疫霉菌和镰孢菌复合接种大豆苗,呈现3种病情变化类型,包括病情加重、减轻以及不变,且在不同毒力类型的大豆疫霉菌菌株与不同种镰孢菌菌株组合中,各病情变化类型比例差异明显。大豆疫霉菌和镰孢菌复合接种相对于单独接种大豆疫霉菌,加重、减轻以及不变的病情变化类型依次占所有复合接种处理数的41%、44%和15%;而相对于单独接种镰孢菌,加重、减轻以及不变的病情变化类型依次占所有复合接种处理数的49%、34%和17%,其中二者复合接种出现病情加重与病情出现变化(包括加重或减轻)分别占所有复合接种处理数的65.52%和95.86%,表明大豆疫霉菌与镰孢菌复合侵染对大豆根部病害的影响具有多样性,但主要表现为导致品种抗性的丧失或下降以及对寄主致病能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