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唇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归纳总结我院近2年唇炎的临床分型、诊疗特点,结合自制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文献学习所得,初步探索唇炎中医证型的临床信息及其分布规律,推动中西医结合在唇炎诊疗方面的应用,为后续临床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阶段收集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黏膜科临床诊断为唇炎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门诊病例、等。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根据初步结果制定第二阶段临床调查表,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3月于黏膜专家门诊就诊的唇炎患者相关问卷内容及临床体格检查内容,结合文献学习唇炎的中医分型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其可能的临床分布规律。结果:第一阶段:共得患者235人,男性77人,女性158人,平均年龄30.42±16.14;其中以21-30年龄段为多见。各年度以4月份为唇炎患者就诊高峰。病损多累及双唇,其次是下唇。症状以干燥、脱屑、瘙痒较多见。用药特点:维生素类、激素类、抗生素类药物在八大类别中处于前三位;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辅助含漱液氯己定在所有用药中排在前三位。第二阶段:收回45份问卷,男:女=17:28,年龄分布:7-60,平均年龄:28.56,从事脑力劳动者占60%,从事体力劳动者占40%。16人患系统性疾病:胃肠疾病5人、血压血脂异常4人、气管支气管炎症2人,糖尿病1人,肝炎1人,过敏性疾病2人。余下29人体健无殊。50%的人群存在舔唇、咬唇不良习惯。28.2%的患者尝试过中药治疗。中医证型初步问卷发现:血虚风燥型(30例)>风毒凝聚型(10例)>脾胃湿热型(5例)。结论:1.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唇炎的发病四季差异不明显;病损多累及21-30年龄阶段女性的数据,与其它报道有一定差异。2.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暂未见癌变进程。但不乏初诊即为唇癌肿块的患者,且根据其病灶边缘痕迹可考虑来自与唇炎有鉴别价值的唇部扁平苔藓或盘状红斑狼疮。3.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西医病损,以干燥脱屑为主;临床用药,以建议液体剂型的局部激素类药物结合相关调理为主。中医初步类型分布:血虚风燥型>风毒凝聚型>脾胃湿热型。4.同时,关于中医辨证分型的进一步研究需要更为直观和系统的量表,以实现中西医学科的真正结合性诊疗,进一步发挥二者现有技术和成果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