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起居室”,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居民大部分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活动。社区公园是最易达的、最贴近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为居民的户外活动提供了场所,也是居民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空间。在人们对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日益迫切的今天,社区公园的使用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许多普通或老旧社区附近较少或没有社区公园;另一方面则是很多已建成的社区公园使用效率不高。面对这一现状,如何更好的建造社区公园,提高社区公园的空间活力,满足城市居民的活动需求,是城市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聚焦于社区公园空间活力,基于景观设计学、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环境行为学、环境行为学等理论,从空间活力形成的两大主体——人及人的活动入手,结合社区公园景观环境特征来研究影响空间活力的关键因素。研究以我国特大城市深圳市高密度建成区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三区为研究区域,选取社区公园研究样本,进行系统化的社区公园和使用者行为调查,获取各样本社区公园中使用者个人属性、活动类型以及景观环境特征的相关信息。基于实地调研数据进行以下研究:首先选取空间活力评估指标,对社区公园空间活力进行量化和可视化评估;然后对社区公园景观环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空间活力与景观环境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影响社区公园空间活力的关键景观环境要素。通过对样本社区公园空间活力的评估,得出了使用者在社区公园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使用者行为规律;通过对各样本社区公园景观环境要素的解析,掌握各公园内外部景观环境的特征;通过社区公园空间活力与景观环境构成要素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用地混合程度、公园面积、道路面积、出入口数量、座椅座凳数量、遮荫避雨设施、环卫设施、健身设施、游乐设施等景观环境要素对空间活力影响较大。基于以上分析给出关于社区公园空间活力营造与提升的建议:在社区公园中使用者活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如抄近路行为、趋向依靠物、边界效应、围观行为、人看人效应、接近植物等,在进行社区公园设计时要结合人们的使用规律进行场地建设;另外在进行社区公园设计时,要从其基地周边用地环境人手,确定公园主要使用人群,再结合其行为活动对各类型空间、设施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场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