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理性经济主义泛滥,人们的宗教信仰观念淡化,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人类不再把自然当作上天一样供奉,自然走向了人类的反面,走向了人类的对立面,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再不加以改善,自然就会严重破坏,毁及人类自身。今天的自然已非昨日之自然,未来的自然更有待今天人类加以保护。保护自然,人类首先要改变原有的对待自然的观念,恢复以前尊敬崇敬自然的观念。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自然被奴役的状况,使自然日益彰显其内在价值。如此,人类才能和自然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关系才能更加和谐,人类才能生活的更加美好。这就要求人类少欲、寡欲,贪欲会毁灭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所以,从人类自身着想,人类应该积极探求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这显得越来越的迫切与必要。毋庸置疑,自然资源的大范围枯竭,破坏了人与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平衡。工业文明以来的近现代实践方式,是由于人们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制约性,过度张扬人的实践能力而形成的。近现代实践方式对生态的内在价值具有消极否定的作用,通常表现为人们在实践中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需要而违背自然规律,其结果导致了实践过程中人的力量的放大和自然力量的萎缩。因此,人类迫切的需要确立新的实践方式:生态实践。那么,什么是生态实践呢?生态实践就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整体的管理生态环境,遵从人与地的发展规律,实现人的生态需要,体现自然的生态价值,推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活动。生态实践的特点是人与物的统一;是能动创造与培育自然的统一;是人类主体对自身所作的生态性构造。生态实践理论的提出要求人们改变旧有的实践方式,确立生态实践理念,推动生态实践方式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及其丰富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实践思想,儒家、道家以及管子的生态实践思想是生态实践生成的传统文化依据。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基于历史的必然而产生的,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认真解读马克思实践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践行生态实践方式。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为生态实践的生成奠定了基本理论依据。生态实践的生成,是人类实践发展的历史必然,是继依附性实践,改造性实践后的第三种实践方式,选择生态实践,就是选择了人类的生产生活走向生态文明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道路。生态实践的生成已经经历了其初始阶段,现在正处于曲折发展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类实践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态实践会进入其逐步完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