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结膜囊作为半开放的腔隙,从出生开始贯穿一生都寄生有微生物群,微生态学称这一并未引起不正常或致病的微生物群为结膜囊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在维持宿主眼表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其失去相互制约或与宿主失去平衡时,就会引起疾患。因此,对生理状态下结膜囊正常菌群的全面认识有重要意义。正常菌群处于不断运动和演变之中,又存在着一定阶段相对的均衡和稳定,在宿主不同年龄、不同发育阶段存在着生理性演替。目前,关于结膜囊正常菌群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内眼术前局部应用抗菌素对术后眼内炎的预防方面,且对结膜囊细菌数量的研究多在“半定量”水平。然而,用“半定量”方法来表示结膜囊菌群数量不够准确,而且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目前还没有较好的对结膜囊细菌“定量”的方法,导致我们对结膜囊正常菌群的认识尚不够全面。本实验旨从微生态学角度出发,寻找一种可行的“定量”方法,对3个年龄组共94例健康志愿者(儿童33例、青年31例、老年人30例)双眼结膜囊需氧菌和厌氧菌进行定性及定量检测。借助统计学分析,初步探索不同年龄组人群结膜囊正常菌群种类及数量的变化规律。为结膜囊正常菌群的研究提供实验资料,从微生态学角度为眼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防治方面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筛选志愿者: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符合实验要求的志愿者94例(188眼),包括儿童33例(66眼,9.85±0.57岁)、青年31例(62眼,21.23±0.88岁)、老年人30例(60眼,72.97±4.94岁)。2.结膜囊细菌定性检测:无菌湿棉拭子于志愿者双眼结膜囊采集标本后,需氧菌标本直接接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置37℃、5%CO2恒温孵箱中孵育,阳性者行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厌氧菌在厌氧手套操作箱中将标本接种于脑心浸液琼脂平板, 37℃厌氧恒温孵箱中孵育,阳性者行耐氧实验分离出“专性厌氧菌”,鉴定种属。3.结膜囊细菌定量检测:结膜囊标本采集前、后分别于电子天平(BA61型,精度:10-4g)称量自制棉拭运送管的精确质量并计算质量差值,记录为结膜囊标本质量。记数培养平板上不同形态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s),根据细菌鉴定结果及公式[某菌数量=菌落形成单位(CFU) /标本质量(g)]计算结膜囊细菌数量( CFU/g )。结果:1、结膜囊需氧菌检出率:188眼需氧菌检出率62.23%;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且老年组(94.64%)、青年组(83.87%)高于儿童组(33.33%,P<0.05);类白喉棒状杆菌检出率居第2位,且老年组(67.86%)高于青年组(45.16%)、儿童组(30.00%,P<0.05)。2、结膜囊需氧菌数量:188眼需氧菌数量波动在1.14×102~3.63×105 CFU/g;类白喉棒状杆菌数量最多,且老年组多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明显多于儿童组(P<0.01);表皮葡萄球菌数量居第2位,老年组明显多于儿童组(P<0.01)。3、结膜囊厌氧菌检出率:178眼厌氧菌检出率32.02%;痤疮丙酸杆菌检出率最高,且老年组(79.31%)、青年组(72.22%)高于儿童组(30.00%,P<0.05);黑色消化球菌检出率老年组(44.83%)高于儿童组(10.00%,P<0.05);脆弱拟杆菌检出率老年组(13.79%)低于儿童组(50.00%,P<0.05)。4、结膜囊厌氧菌数量:178眼厌氧菌数量波动在1.89×102~8.67×104 CFU/g;痤疮丙酸杆菌数量最多,老年组、青年组显著多于儿童组(P<0.01);黑色消化球菌数量居第2位,老年组多于青年组、儿童组(P<0.05)。5、老年组单眼共生需氧菌、厌氧菌种类均多于青年组和儿童组(P<0.05);男性与女性、右眼与左眼结膜囊细菌检出率、数量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需氧菌、厌氧菌总数量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个年龄组需氧菌检出率均高于厌氧菌(P<0.05);3个年龄组单眼共生需氧菌种类均多于厌氧菌(P<0.05)。结论:1.结膜囊需氧菌数量波动在102~105 CFU/g。随年龄增长,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检出率及数量均呈增加趋势。2.结膜囊厌氧菌数量波动在102~104 CFU/g。随年龄增长,痤疮丙酸杆菌、黑色消化球菌检出率、数量均增加,脆弱拟杆菌检出率降低。3.结膜囊需氧菌数量与厌氧菌数量相当,但需氧菌检出率更高,且细菌种类更加丰富。4.在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结膜囊正常菌群种类及数量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进一步研究眼表细菌感染性疾病时,结膜囊菌群种类及数量的变化可能有助于阐明其发病机制,对防治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