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唢呐进入丹棱民间并逐渐活跃于院坝,可追溯到清朝中期,主要是为乡村“红白喜事”演奏音乐。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民间唢呐南派支系之一,形成独特的南派演奏风格。而所吹奏的乐曲多是在民歌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曲牌,这些曲牌大量地存在于南方的戏曲音乐中。在改革开放以后,丹棱民间唢呐班社以传统方式,结合现代模式的民间乐器吹奏组合,对乡村艺术和民间风俗的传承和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丹棱县素有“唢呐之乡”的美誉,2007年丹棱唢呐被列入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受到当地政府及文化部门重视,开展抢救保护和扶持工作,并组织各类演出活动,初见成效。但在文化多元化、传媒快捷性、审美时尚化等等因素的影响下,民间艺术在传播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丹棱唢呐也不例外。它的音乐形态、深层文化背景及艺术价值尚未得到全面深入地研究,鲜见相关的研究成果。本论文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对丹棱唢呐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对其音乐特征、演奏形式、传承方式、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论证其理论体系及发展措施,让丹棱唢呐音乐有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