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废弃的混凝土加工成再生骨料用于再生骨料混凝土能很好的解决骨料资源和生态坏境相互协调发展的问题。由于再生骨料的来源各不相同及其自身区别于自然骨料的特有性质:高孔隙率、高吸水率、低密度、低坚固性及低耐磨性,造成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与自然骨料混凝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结合再生骨料混凝土界面区的微观结构及水化产物,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一、对不同再生骨料替代率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试验发现,随着再生骨料替代率的增大,再生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和棱柱体轴心抗压强度逐渐降低,当再生骨料替代率小于50%时,再生骨料对再生混凝土的正负效应达到最大。对不同再生骨料替代率下再生混凝土进行了弹性模量测试,发现随着再生骨料替代率的增大,混凝土弹性模量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二、对再生骨料界面区进行了显微硬度、扫描电镜及X衍射测试。结果发现在新旧水泥石界面区及新水泥石与自然骨料界面区存在一层“膜”,并且新旧水泥石界面区的这层“膜”厚度大约为20-40μm,其显微硬度值为20~25kgf/mm2。新水泥石与自然骨料界面区的厚度约为50-70μm,其显微硬度值为40~45kgf/mm2。X衍射试验发现,这两者界面区的水化产物类型相似,然而在水化产物的数量上有一定差异,水化产物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界面过渡区的厚度和显微硬度值的大小。扫描电镜试验发现,各类界面过渡区大部分区域连接紧密,但仍有部分区域存在孔洞,结构疏松,旧水泥石结构致密,旧碎石骨料中有微裂缝的存在。界面过渡区的宽度、结构连接疏松或是致密及显微硬度值的大小都在微观上影响着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三、对圆柱体中再生骨料进行了形态分布测试。测试结果发现,在再生骨料替代率为50%的前提下,再生骨料最大粒径为20mm及35mm的两种试件,再生骨料在圆柱体中的分布并没有因为再生骨料密度及形状与自然骨料的不同而在试件中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再生骨料和自然骨料呈随机分布状态。
其他文献
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在过去短短的40余年中迅速发展起来,从1960年Nowell和Hungerford发现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标志性染色体异常以来,许多与白血病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相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日趋严峻。为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刺激经济的增
路易斯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巴克拉德说,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费尼罗撒指出,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束,2000:120-1)。因此,诗歌
目前柠檬酸的生产主要以富含蔗糖、葡萄糖的原料通过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的深层发酵方式获得,但该菌种容易产生大量的固液废物,并且不利于遗传改造。近些年来,Yarrowia lipol
本文介绍病毒编码的启动子和增强子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综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乳头瘤病毒,Epstein-Barr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启动子和增强子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这些
目的: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反映及衡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标记物。血管内皮损伤后,TM以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的形式入血,而血浆sTM
本课题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对其进行柠檬酸酯化、磷酸酯化和辛烯基琥珀酸酯化,通过对比不同化学方法对淀粉结构的改变,分析抗消化性产生的原因,以抗性淀粉产率为指标对抗性淀
DTB型结晶器于5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效能较高的结晶器,由于这种结晶器设有导流桶,形成了典型的晶浆内循环系统,混合能效更佳。大多数结晶过程的研究把结晶器操作假设为完全混合
在突发性自然灾害中,大强度的地震给人类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除了造成巨大的损失外,还会造成供水、供电、供气等一系列公共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破坏。随着现代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线通信技术与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起来,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和我国人均密度增长的趋势来看,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在城市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