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实现光伏电站站内用电的本地化和清洁化,本文依托北京京能八达岭太阳能综合试点工程及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资助项目(D131104002013003),建立了包含分布式光伏电源、储能及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光伏电站站内用电的本地化和清洁化,本文依托北京京能八达岭太阳能综合试点工程及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资助项目(D131104002013003),建立了包含分布式光伏电源、储能及站内负荷的100kW直流微网系统,完成了直流微网系统的设计及运行控制策略的研究。首先,基于对常见直流微网基本拓扑结构优缺点的分析,选择辐射状双母线结构作为光伏站内用直流微网系统的基本拓扑,直流母线电压选为750V。在变流器设计上,选择全桥整流电路、Boost电路、非隔离型双向Buck-Boost电路及全桥逆变电路分别作为并网、光伏、储能和负荷变流器拓扑。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各变流器的具体参数,并基于K-means算法给出了直流微网系统中光伏及储能容量的选择依据。在运行控制方面,本文在实现各变流器单元控制的基础上,分析了微网系统的6种基本工作模式及切换条件,建立了以储能单元为控制核心,并网变流器为后备控制单元的系统控制策略。为实现对分布式电源能量的最大化利用,提出了短时能量透支状态及短时能量过剩状态两种典型的附加极限工作状态,通过负荷预测算法给出了极限工作模式判据。此外,还设计了有效的软启动方式、孤岛检测方式及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在PSCAD中建立了直流微网系统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首先对负荷需求及光伏电源出力的阶跃变化进行了仿真,暂态仿真结果表明:直流微网内各变流器响应迅速,母线电压有微小波动并迅速恢复,所建立的微网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对微网系统所有工作模式的切换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电磁暂态仿真,仿真表明:微网系统可实现不同模式的平稳自动切换,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系统控制策略及软启动方式的有效性。接地方式直接影响直流微网故障特征及保护系统的设计。本文基于不同接地方式的特点及应用场合,对不同接地方式下直流微网系统的稳态电能质量、系统暂态特征、电气安全及供电连续性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最终选择IT(Isolation andTerre)方式为系统的接地方式。相应的电磁暂态仿真结果验证了接地方式选择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开关变换器中磁性元器件要求越来越高,对其进一步优化迫在眉睫。而对磁性元器件本身分析和优化的时候,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是有效的手段。但是在研究磁
步入21世纪,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伴随着一次性化石能源煤炭、天然气、石油开采殆尽,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以来,寻找开发新能源成为许多科学家研究的重点
微网中多微源的协调控制是微网运行的技术难点之一,其中微网在不同运行模式间相互转换时的暂态稳定性是微网运行控制策略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依据微网中各微源的不同特点对其接入微网的接口类型进行分类,并就不同类型接口阐述了适合各自特点的微源控制方法。针对微网并网、孤网运行模式间相互转换的条件及其动作时间提出了适合国内电网实际要求的依据,并在PSCAD/EMTDC中建立了微源单体等效模型,搭建了微网运行模式转
伴随着现代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燃料的需求力度增加迅速,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新能源分布式发电脱颖而出,其中,光伏发电以其可利用量大、价格低廉、环境友好性等优点最受青睐。然而,由于光伏发电本身具有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在其并网过程中容易引起对大电网的冲击,造成电网频率、电压等指标的波动,影响了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采用带有蓄电池BESS的柔性交流输电装置STATCOM来补
电力系统在国民工业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其他一切行业推进的基础。作为电力设备的核心,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扮演着不同寻常的角色。随着输电电压等级及变压器容量的提高,一旦某台变压器退出运行或者发生故障,将造成较大范围的电力中断,给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变压器失效的原因和方式多种多样,如设计缺陷、暂态过电压等非正常运行条件、绝缘系统老化等,其中变压器绝缘下降占变压器失效比例最高。因此,准确地
中压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与用户之间的纽带,其网络结构的优化设计对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提高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配网网损、平衡负荷等为目的,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复杂多变且基本停留在对电力设备的可靠性分析上面,而忽略了网络拓扑结构自身的影响。随着中压配电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中压配电网络的抗毁性能和增强突发事件下中压配电网络的持续供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