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亚航空公司是1931年2月在南京国民政府主导下成立的中德合资的民用航空公司,这是南京国民政府继中美合资的中国航空公司后的第二家民用航空公司。欧亚航空公司是在中德外交关系良好的大背景下,基于中德两国工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尤其是中国航空业在发展过程中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战略需求下的产物,也迎合了德国著名的航空企业汉莎航空公司拓展欧亚航线的业务需要。早在1928年10月,中国政府交通部即与德国汉莎公司进行联系,双方经过近两年的往返磋商,1930年2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在南京签订了为期10年的《欧亚航空邮运合同》,此后又经过几个月的合同细化工作,9月29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备案。合同签订后,双方即积极进行公司组建的筹备工作,合同签订一周年时,中德合办的欧亚航空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欧亚航空公司开业后,规划了3条国际航线,均因国际关系和中国国内政局关系未能落实。中国国内成为其唯一的业务市场,全面抗战爆发前有沪满、沪新、平粤、兰宁、云南等5条航线,全面抗战爆发后,开辟了昆明—重庆—成都航线和重庆—桂林—昆明航线。全面抗战爆发前欧亚航空公司建设的机场有南京、郑州、西安、兰州、肃州、迪化、北平、汉口、长沙、广州、宁夏、包头等。除了设备、设施等硬件外,欧亚航空公司采取招募、培训等方式,建立了一支技术人员队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成为冲击欧亚航空公司正常运营的主要因素。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日德关系升温并结盟,中德关系转坏并断交,作为良好的中德关系产物的欧亚航空公司也不得不停办,最后被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会同航空委员会接收而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欧亚航空公司虽然未能实现其设定的宏伟目标,但它对于中国民航事业的商业化、市场化、自主化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其运营的12年中,加强中央与边疆联系,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员往来和物资的邮递,在抗战期间为人民和财产的转移创造了宝贵的条件。它为中国航空事业培养的人才,积累的经验,对此后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