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文化的浪潮改变了我国传统文学经典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产生出了一系列与传统文学经典有关的文学和文化现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盛行的文学经典消费化就是突出的代表。对文学经典的消费,是在商业利润法则的驱使和控制下,对文学经典进行戏拟、拼贴与颠覆,消解文学经典作品的深度意义与艺术灵韵。在将近二十年的发展中,生成了一大批消费文学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已经演变成了一场群体性的狂欢,并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重视,消费后的作品也遍及了文学这片土地。这类作品作为对文学经典的颠覆和解构,具有某种“后”的意味,因而将这种作品称之为“后经典”文学作品。“后经典”文学作品的盛行是有着多方面的因素的。从环境来讲,是消费文化娱乐性的诉求和文学经典的权威在消费文化下的失落;从媒介来讲,是现代媒介开放的特性和文学市场化运作的利益追求:从人的主体角度来讲,是创作者的情绪发泄和受众的身份认同,是失语群体话语权争夺的结果。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后经典”文学作品在审美范式上也发生了改变,表现出了意义的消解和话语的狂欢。在如何认识“后经典”文学作品对文学的影响以及这类作品的出路时,我们要理性地把握它的两面性,把消费文化中文学的娱乐特性和文学本质的审美要求结合起来,寻求文学经典和消费的最佳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