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经典”文学作品的审美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文化的浪潮改变了我国传统文学经典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产生出了一系列与传统文学经典有关的文学和文化现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盛行的文学经典消费化就是突出的代表。对文学经典的消费,是在商业利润法则的驱使和控制下,对文学经典进行戏拟、拼贴与颠覆,消解文学经典作品的深度意义与艺术灵韵。在将近二十年的发展中,生成了一大批消费文学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已经演变成了一场群体性的狂欢,并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重视,消费后的作品也遍及了文学这片土地。这类作品作为对文学经典的颠覆和解构,具有某种“后”的意味,因而将这种作品称之为“后经典”文学作品。“后经典”文学作品的盛行是有着多方面的因素的。从环境来讲,是消费文化娱乐性的诉求和文学经典的权威在消费文化下的失落;从媒介来讲,是现代媒介开放的特性和文学市场化运作的利益追求:从人的主体角度来讲,是创作者的情绪发泄和受众的身份认同,是失语群体话语权争夺的结果。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后经典”文学作品在审美范式上也发生了改变,表现出了意义的消解和话语的狂欢。在如何认识“后经典”文学作品对文学的影响以及这类作品的出路时,我们要理性地把握它的两面性,把消费文化中文学的娱乐特性和文学本质的审美要求结合起来,寻求文学经典和消费的最佳契合。  
其他文献
薇拉·凯瑟的长篇小说《我们中的一员》以主人公克劳德求学、婚恋、参战三段人生经历结构而成。小说的表层文本之下存在着一个潜藏文本,这一潜藏文本不断对表层文本进行解构
近年来“80后”青春杂志的出版蔚然成风,如郭敬明的《岛》、《最小说》、韩寒的《独唱团》、饶雪漫的《最女生》等。张悦然主编的《鲤》杂志开创了主题书这一全新概念,相比同一
白话文写作理论研究是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之后首先要解决且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问题,面对着这一项前无古人的历史重任,一大批学者们纷纷投入到了这个阵营中,叶圣陶和夏丏尊是其中的重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所著。此书是我国传统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汉语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别字音的字典。许慎开创了部首检字法,将9353个汉字
走下飞机,温暖而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我远远望见到达口悬挂的“Computex 2014”广告牌,心想:又一年的台北之旅开始了。  从机场前往市区,路上的一切已经变得亲切起来,在很多人看来,台北市容显得有些老旧,和不少城市不断更新天际线相比,这里的轮廓太过传统和保守。其实,不仅仅是建筑,走在街头,你能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一旦到了电脑展会场,感觉就大不一样了,你会发现这个城市的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