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黄土高填方工后沉降控制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8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区黄土高填方工程日益增多,填方规模越来越大,其工后沉降受到广泛关注,属于工程难题,需要及时进行研究。为能有效地控制沉降,本文从沉降规律总结、影响因素分析、沉降计算和施工控制四方面入手,具体通过多案例沉降数据分析、有限元模拟、沉降计算公式推导和实际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山区黄土高填方工程的沉降基本符合以下规律:工后地表沉降在竣工初期速率较快,随时间逐渐稳定,其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大致符合对数函数;工程累计沉降随填土的进行而增大,沉降速率在施工期较大;原地基与填筑体沉降占比在施工后期和工后期基本处于稳定值;原地基性状和填土高度是影响沉降发展的主要因素,填土高度越大,原地基越软弱,沉降越大。(2)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沉降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原地基变形模量、渗透系数、填土初始压实度的增大和原地基各土层性状差异、填土初始含水量、填筑速度的减小,均有助于减小沉降。同时,原山体坡度越大,沉降越小,但不均匀沉降越突出。(3)提出适用于高填方工程填筑体压缩量计算的方法,并根据压实黄土变形特性构建了压实黄土压缩模型,继而推导出黄土高填筑体压缩量计算简化公式。通过实际工程的监测数据与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所提算法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工后沉降量和时效变形的计算方法。通过多种方法计算了实际工程中某一段的沉降,可供工程参考。(4)以陕北某黄土高填方工程为背景,以沉降控制为核心,进行了关键施工过程控制研究。首先,进行了施工工法分析,通过现场试验表明强夯置换法和预成孔深层水下夯实法均可进行淤积坝处理。接着,制定了系统性控制方案,确定了原地基处理和填料填筑的控制目标、控制指标、评价指标及控制技术。然后,通过资料整理,分析了填筑施工参数,给出了本案例的参数建议值。最后,建议填土顶部采用强夯法施工,同时,新填地基应作为储备用地,先进行原山体建设,待沉降稳定后再利用新填地基。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柔韧对于人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良好的柔韧素质不仅对于维持身体姿态、保持肌肉的弹性和爆发力,同时在提高动作技术水平,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和延长运动寿命
“洪武赶散”之说,一度在苏北流传甚广。《(民国)续修盐城县志》卷十四引凌兰孙《凌氏谱》云:“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怒,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
报纸
自2009年11月13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中国水文化论坛上提出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以来,全国水利部门水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总体情况看,水文化建设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
会议
当前水文化传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水文化传播的内容不够丰富、水文化传播的渠道有限、水文化传播的形式单一、水文化传播的受众寥寥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拟对水文化传
会议
绪论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一代代炎黄子孙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创造的伟大财富,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灿烂结晶。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
会议
通过阐述猪高热病的病原因素及流行特点,总结分析病猪临床发病症状,提出猪高热疾病的针对性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旨在提升预防和临床治疗猪高热疾病的有效性。
水文化传播对于水文化研究与建设、解决水问题、缓解水危机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初步探讨了水文化传播的定义、内涵及意义;构架了水文化传播系统,并
水是一种自然资源,自身并不能形成文化。水一旦与人发生了联系,人们对水有了认识,有了思考,有了治水、用水、管水的创造,就产生了水文化。水文化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核心的文
会议
纪录片中常常以人物为表现对象,在这部分纪录片中,又不乏对于特定人物群体进行展现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镜头不只对准单个或几个人物,其着重表现的是众多个体凝结成的群体形象。片中的群体常常以超越单个人物的力量被呈现,其展现的群体精神让观众感动,同时引发观众对于群像代表意义的思考。以人物群像为表现对象的纪录片相比于一般的人物纪录片更具难度,编导在创作过程中,面对众多人物如何组织安排才能让叙事协调有序,从何
目的探讨激素水平变化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56例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5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