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脆弱性是银行业的天性,处于渐进转轨背景下的我国银行业脆弱性有着不同于发达国家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特质。本文在回顾和总结己有有关银行体系脆弱性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脆弱性的外在表现、生成机制以及有效治理进行了全面探讨。 论文首先对有关银行业脆弱性的理论文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进行了回顾和综述,着重探讨了在此领域内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经济学家的思想观点和一些经典的开创性理论。接下来,我们对我国银行业脆弱性的外在表现进行了考察,一系列经验证据表明了我国银行业处于高脆弱性状态,同时我们对我国银行业脆弱性的外部性成本进行了粗略估算。此外,作为对脆弱性表现的一个有益补充,我们引入了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标对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状况进行了衡量,并且分析了影响我国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的关键因素。然后,我们结合渐进转轨背景对我国银行业脆弱性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剖析。推进市场化改革是治理我国银行业脆弱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论文的最后部分,我们对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几个重要命题——产权改革、资本金补充、利率市场化以及银行持股公司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 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对有关银行业脆弱性的理论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重点评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银行业处于高脆弱性状态,并且我们估计这种脆弱性的外部性成本是十分高昂的;在国内理论界首次运用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标对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状况进行了衡量,同时,我们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和银行规模是影响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的关键因素:对于中国银行业脆弱性的生成机制,政府金融控制是最重要的制度背景,滞后的市场化改革是银行业脆弱性的主要原因;银行中国银行业脆弱性与市场化改革产权与银行绩效两者没有直接必然联系,必须理性看待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行为;对于我国银行的资本金难题,发行长期次级债券补充银行资本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我们认为银行持股公司是国有银行改制上市后可以采取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