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属SIBLING蛋白家族成员的牙本质基质蛋白1 (DMP1)和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是最早被认为具有牙本质特异性的细胞外基质蛋白。他们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是是参与牙本质和骨等特异性矿化组织的的形成。但随后的研究发现,SIBLING家族成员可参与肿瘤发生过程。近年,Qin等发现DMP1是以非活性的全长形式合成,后被水解为两个具有活性的功能片段,即N-DMP1和C-DMP1。这两个蛋白片段不仅蛋白质结构和属性不同,而且在细胞和组织中分布不同,因此提示两者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作用。DSPP,牙本质涎磷蛋白,经过类似于DMP1的水解活化过程后形成牙本质涎蛋白(DSP)和牙本质磷蛋白(DPP)。尽管DSPP与DMP1的氨基酸序列不同,但两者之间具有一些特殊关系。例如DSPP和DMP1都对矿化组织的形成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蛋白质结构相似、经历相近的水解活化过程;在牙发育中的分布相似;DMP1可以调节DSPP基因的转录等。牙源性肿瘤主要发生在颌骨内,某些病损具有局部骨内浸润生长的特点,而另一些病损中可见到具有诊断意义的病理性钙化组织。但是,对于这两种SIBLING家族蛋白是否表达在牙源性肿瘤中并且是否参与病理性钙化的形成,尚无研究报道。所以我们设计了本实验。本研究中我们利用抗C-DMP1、N-DMP1和DSP蛋白的特异性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技术,首次研究DMP1的不同活性部分以及DSPP在牙源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他们的表达意义。实验对象选取12例不同发育阶段的人牙胚组织和50例不同类型的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切片。牙源性肿瘤中包括:实性成釉细胞瘤23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14例、牙源性钙化囊性瘤10例、牙源性腺样瘤2例、成釉细胞纤维瘤1例。选用针对C’-末端部分DMP1、N’-末端部分DMP1及DSP的抗体试剂。免疫组化采用SABC法。染色后发现在正常发育的牙胚中和五种牙源性肿瘤中均可表达DMP1的不同活化形式以及DSP。并且C-DMP1和N-DMP1在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部位明显不同,而DMP1和DSP表达结果较为相似。对实验结果讨论分析后得到以下的结论:一、在正常发育的人牙胚组织中,C-DMP1和N-DMP1表达部位不同,而DMP1和DSP表达相似。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抗体的特异性,而且也进一步证实了在正常牙齿硬组织形成和矿化过程中C-DMP1和N-DMP1可能起到不同的作用,而DMP1和DSP可能具有协同的作用;二、DMP1和DSPP在不同类型牙源性肿瘤中表达,提示它们均可能参与牙源性肿瘤不同的发展过程;三、DMP1不同活性部分和DSP均可表达在病理性钙化组织中,表明他们不仅对正常矿化组织的形成起到作用,而且也可参与牙源性肿瘤中病理性钙化的形成。而C-DMP1和N-DMP1在钙化结构中的表达部位不同,提示DMP1这两个不同的活化形式在病理过程中可能同样起到不同的生物学作用。DMP1与DSP在肿瘤细胞中和病理钙化组织中表达部位相似,提示两者病理条件下也可能具有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