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患者抑郁依恋模型的构建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慢性疼痛与灾难化认知、社会支持、依恋、抑郁之间的关系,构建慢性疼痛抑郁依恋模型,丰富国内有关慢性疼痛患者抑郁易感性机制的理论研究,为临床及早发现慢性疼痛合并抑郁患者及其康复提供心理学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调查对象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重庆市西南医院类风湿关节炎310例住院患者。使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DS抑郁自评量表、中译版疼痛灾难化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亲密关系体验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研究结果   (1)疼痛状况:患者的疼痛年限以0-9年居多(64.21%);多为慢性间断疼痛(69.57%);感受到的疼痛强度多为重度疼痛(30.11%);现时疼痛强度以疼痛不适(46.49%)为主。   (2)慢性疼痛患者合并抑郁情况:抑郁发生率为32.00%;无抑郁患者68.00%,轻微至轻度抑郁患者15.66%,中度至重度抑郁患者11.67%,重度抑郁患者4.67%。不同性别患者(p=0.226)、不同文化程度患者(p=0.225)抑郁程度并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阶段(p=0.041)、不同婚姻状况患者(p=0.007)、不同职业患者(p=0.001)、不同居住地患者(p=0.000)、不同医疗保险种类的患者(p=0.000)和不同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的患者(p=0.000)抑郁程度有显著性差异。   (3)依恋状况比较:依恋回避维度上显示,性别(p=0.014)和抑郁程度(p=0.000)不同的患者依恋回避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阶段患者(p=0.610)依恋回避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恋焦虑维度上显示,不同性别(p=0.013)、不同年龄阶段(p=0.006)、不同抑郁程度(p=0.000)的患者在依恋焦虑上都有显著性差异。   (4)相关分析显示:慢性疼痛各维度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0.41,0.30,0.45,0.32);依恋回避与慢性疼痛各维度呈正相关(0.15,0.03,0.17,0.04),依恋焦虑与慢性疼痛各维度呈正相关(0.22,0.11,0.19,0.25);抑郁和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0.34,0.41)。   (5)调节效应分析显示:依恋在慢性疼痛与抑郁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F=18.109,p=0.000);依恋在疼痛灾难化与抑郁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F=27.658,p=0.000);依恋在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F=12.042,p=0.000)。   (6)慢性疼痛抑郁依恋模型分析显示:慢性疼痛以疼痛灾难化、社会支持和依恋为中介对抑郁的预测模型符合假设模型,模型拟合指标x2/df=2.873,RMSEA=0.079,GFI=0.927,NFI=0.900,CFI=0.931。慢性疼痛对抑郁有四条作用路径:慢性疼痛→灾难化→抑郁,慢性疼痛→依恋→抑郁,慢性疼痛→依恋→灾难化→抑郁,慢性疼痛→依恋→社会支持→抑郁。   研究结论   (1)患者的疼痛年限一般较长,多以间断性疼痛为主,患者感受到的疼痛强度各种程度都有,住院患者现时疼痛强度一般较低。   (2)慢性疼痛患者合并抑郁发生率较高,不同经济状况、疼痛强度、依恋特征的患者其抑郁有差异。   (3)依恋分别对疼痛强度、疼痛灾难化和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4)慢性疼痛是预测患者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灾难化与依恋间接作用于抑郁;慢性疼痛以依恋、疼痛灾难化为中介对抑郁具有间接作用;慢性疼痛以依恋、社会支持为中介对抑郁具有间接作用。
其他文献
中职学校的隐性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虽然大多数中职学校也逐渐认识到了隐性力量的作用。但
从历史名镇——红安县七里坪径直往北,约20公里便是鄂豫两省交界处。这里九焰山、鸡公寨、黄石崖绵延起伏,山峰峻秀,树木葱笼。鸡公寨上有一沟深万仞的悬崖,名叫大花台。从山脚仰望崖顶,隐约可见一黑色石柱,那是70年代中期,苏区人民为了纪念一位拒敌跳崖的女英雄而修建的纪念碑。碑高10米,背面刻有说明文字。这位女英雄叫晏春山。  晏春山烈士于1893年出生于黄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因生活所迫,到武汉纱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