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我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经济发展再次实现新的飞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2010年的基尼系数依然处在0.4以上的危险水平,分配不公引发我国贫富差距悬殊、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初次分配关乎效率,再分配关乎公平,政府只能对再分配领域进行公平性的调控。但实际上初次分配不仅要注重效率,更要讲求公平。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初次分配不公的格局一旦形成,再分配只能做局部的修改,再也无力从根本上扭转。因此,确保初次分配公正是实现整体分配公正的基础,政府必须恰当地介入初次分配领域,及时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来调节收入分配,保证社会公正,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文章首先阐述了关于初次分配公正的相关理论,并通过初次分配公正的衡量标准一基尼系数和分配率,得出了我国初次分配的现状,即分配严重不公,收入悬殊,进而论述了实现初次收入分配公正的意义;然后通过建国以来我国初次分配领域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范式演变,即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改革开放后我国过分注重效率忽视公平的分配思想、以及“十六大”以来初次分配公正思想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来阐述我国初次分配政策从重效率到重公正性的逐步转变。紧接着文章对近年来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初次分配格局不合理,初次收入分配秩序紊乱,城乡、地区、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依然偏大等三个方面。最后,文章通过借鉴和吸收介绍北欧和日本两国在促进初次分配公正方面的有益经验,提出了实现我国初次分配公正性的具体措施:一是提高“两个比重”,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逐步形成公正的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劳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重点治理寻租腐败行为,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四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建立公平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缩小城乡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地区发展一体化。这些政策试图通过调节初次分配来达到收入合理增长和提高公正性的目标,真正形成分配正义和社会公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