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温条件下开展餐厨垃圾及其单组分(淀粉、蛋白质、纤维素、脂肪)厌氧发酵实验,单组分序批式厌氧发酵实验进行了50天,餐厨垃圾序批式厌氧发酵实验进行了30天,餐厨垃圾连续式厌氧发酵实验进行了121天,达到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利用数据进行了产气模型的推导和应用。结果显示:单组分中脂肪的延滞期最长,其次是蛋白质、纤维素。淀粉水解过程更趋向于符合圆柱形颗粒模型,蛋白质、纤维素和脂肪水解更趋向于片状颗粒模型。淀粉和蛋白质的水解产气速度较快,脂肪稍慢,纤维素最慢。在延滞期内蛋白质和纤维素单位挥发性固体累积产气量都符合零级水解动力学;脂肪的单位挥发性固体累积产气量符合三次函数模型。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可得到整个实验周期的产气动力学模型。组合项lnym+lnk代表产沼气特性,运用此模型分析各组分在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特性规律,厌氧发酵的产气特性按下列顺序逐渐变好: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结合单组分一级产气模型得到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沼气模型,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符合一级模型。餐厨垃圾干发酵划分为4个时期:启动期、抑制期、恢复期和稳定期,分别为1到28天、29到51天、52到72天、73到121天;按照不同的函数关系也可分为3个阶段:二次函数产气阶段、幂函数产气阶段、线性函数产气阶段,分别为1到30天、31到65天、66到121天。推导出基于水力停留时间、有机负荷率、和最大沼气产率的模型,得到整个连续式干发酵的水解常数值为0.3434d-1,从而得到连续式干发酵降解动力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