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杯芳烃是继冠醚和环糊精之后的“第三代超分子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穴腔大环结构,能通过静电、氢键、疏水、π-π及包合作用等识别离子和分子客体。本章简单介绍了杯芳烃的发展历史、结构特点,并详述了其对金属离子、阴离子、有机分子等的识别研究以及其在药物研究领域的进展。第二章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磺化杯[4]芳烃与普罗奈尔之间的包合行为。测定了包合物的结合比和结合常数,从pH和温度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包合过程的因素及作用力,证实氢键作用是包合过程的主要推动力。结果表明:在pH=7.5,室温下,磺化杯[4]芳烃与普罗奈尔之间形成的主客体超分子包合物的包合比为1:1,包合常数为1.1×104L/mol。第三章普罗奈尔与磺化杯[6]芳烃形成稳定超分子包合物通过荧光光谱法得到证实。详细探讨了影响包合过程的因素,包括浓度、pH值、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形成化学计量1:1包合物,pH=7.5时包合常数达到最大值,为2.2×104 L/mol,且磺化杯[6]芳烃与磺化杯[4]芳烃相比对普罗奈尔有更好的包合性能。进一步利用核磁共振滴定技术研究包合机理:与磺化杯[4]芳烃类似,磺化杯[6]芳烃能调节自身空腔大小,从而使普罗奈尔的脂肪链部分插入其疏水空腔,而萘环部分则伸出空腔进入极性较强的水溶剂中。第四章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磺化杯[6]芳烃对维生素B6不同型体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表明:磺化杯[6]芳烃只能与VB6在pH4和pH 10时发生包合作用,通过非线性拟合方程计算结合常数分别为1.2×104 L/mol和0.9×104 L/mol,结合比分别为1:1。该杯[6]芳烃与维生素B6在pH 7.5下作用较弱。同时详细考察了包合物的稳定性,研究表明,VB6形成包合物后在光、热条件下的稳定性得到改善。由实验结论可以看出,表明杯芳烃作为分子平台构筑超分子主体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可以选择性的识别不同的VB6型体,为维生素B6的进一步改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扩展了杯芳烃的应用范围。第五章:通过核磁共振滴定、分子模拟等技术对功能化水溶性的杯芳烃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磺化杯[4,6]芳烃对普罗奈尔的识别都是使得普罗奈尔的脂肪链部分插入其疏水空腔,而萘环部分则伸出空腔进入极性较强的水溶剂中。并且通过分子模拟得到了磺化杯[4,6]芳烃与普罗奈尔形成的1:1配合物的模型。磺化杯[6]芳烃对维生素B6不同型体的识别则是通过与磺化杯[6]芳烃上缘的-SO3-取代基相互作用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