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和分析眼眶扩张性静脉畸形和非扩张性静脉畸形两种类型的眼眶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比较各诊断方法的价值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调查和分析上海长征医院眼科自2000年8月~2010年7月期间收治的118例眼眶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1999年北美眼眶病协会依据血流动力学特点的新分类方法,分为扩张性和非扩张性两类。根据发病部位,划分为表浅、深部、混合、复杂性病变。对比分析两种类型疾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CT表现、B 超、彩色多普勒超声、MRI表现和治疗方法和疗效。
结果:
1.一般资料的比较:全组共118例患者,其中扩张性静脉畸形43例:其中女性24例,男性19例,性别比例1.26:1,年龄范围5~71岁,平均31.5岁;非扩张性静脉畸形75例,女性43例,男性31例,年龄范围1~79岁,平均24.5岁。
2.临床表现的比较:临床症状因不同的发病部位和疾病类型而不同。浅表病变19例,仅发生在结膜或眼睑,深部病变69例,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等,43例扩张性静脉畸形中,25例均具有典型的体位性眼球突出体征,9例端坐时眼眶凹陷。
深部病变继发出血或血栓时,可导致急性眼球突出、疼痛等眶压增高症状。混合性病变18例,为表浅和深部的复合型病变。12例累及眼眶外组织,包括颅内、额部、筛窦和口腔,均为复杂性病变。
3.影像学表现的比较:1)非扩张性静脉畸形影像学特征为:B 型超声检查75例,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内回声不均匀,或多个管状或片状的无回声区;
18/35例CDI 显示出少许点状静脉频谱的血流信号,17/35例病变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CT 检查75例,征象为边界清楚、不光滑的不规则或条索状高密度影,密度欠均匀;MRI 检查62例,T1WI 多呈中、低信号,T2WI 以高信号为主,内部常混杂不规则低信号影。2)扩张性静脉畸形的影像学特征为:B 型超声检查43例,表现为间歇性无回声区,即:平卧探查示大致正常或小范围的无回声区,颈部加压时见无回声区明显扩大;CDI 检查22例,静脉加压时,可见朝向探头的片状红色血流信号,压力解除过程中,见血流方向改变,呈蓝色非搏动性的连续静脉频谱;CT 检查43例,9/43例加压前水平位扫描未见异常,冠状位显示病变。26/43例水平位和冠状位均显示病变,但冠状位显示的病变体积显著增大。8/43例显示为边界较清晰、均质、形状不规则的高密度影,为眶内出血所致。MRI 检查29例。8/29例扫描前未行加压,5例未见异常征象。21/29 加行颈部加压后扫描,8例加压前病变未显示,13例加压前扫描即可显示病变,加压后扫描见病变体积增大,MRI 征象多表现为T1WI中、低信号,T2WI 高信号。急性眶内出血时,在T1WI及T2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
4.治疗的比较:55例行单纯手术治疗:术后眼球突出、外观畸形、眼痛、复视等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术后复发率20%。25例行外科胶栓塞后手术切除,术后体位性眼球突出缓解率75%,4例眼球内陷不同程度的矫正。未行治疗或保守治疗38例。12例急性眶内出血患者症状均缓解,26例患者经随访半年~2年,均未见病情明显恶化。术后主要并发症有:眼球运动障碍23例(28.8%),上睑下垂12例(15%),视力受损7例(8.8%)。3例发生永久性视力丧失。
结论:
1.眼眶静脉畸形多发生于年轻患者,男女发病比例无显著差异。
2.“扩张性”和“非扩张性”静脉畸形因其血流动力学的不同,具有不同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体征结合一项或多项影像学特征即可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3.眼眶静脉畸形大多不需要治疗,仅在眶内出血导致严重眼球突出、顽固性疼痛、视神经受压,或病变进行性扩张、严重影响外观时才考虑行手术干预。单纯手术对于较表浅、范围局限的病变效果良好。外科胶栓塞是一种血管内栓塞的新方法,可实现在相对无血的情况下切除病变。该技术不仅可用于眶前病变,也可用于眶深部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