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逐步深入的推广,使我国的基础教育迈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成为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的实施提出了新的建议和要求,其中“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黔东南州镇远县位于贵州省东部,地处湘黔两省的交汇之处。是贵州省经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是以侗族和苗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具有诸如自然景观、社会发展、民风民俗、历史文化古迹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生态、矿产资源、农牧业资源、环境资源等人文与社会环境资源。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族节日、独特的侗族建筑风格、传统银饰工艺等,这些都是能促进当地学生很好发展的化学课程资源。。但由于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受经济、交通和文化等落后的社会因素影响下,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学习课程时没有兴趣,加上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被汉化的现象较为严重,绝大部分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知道很少,加上国家课程改革的发展的需要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的多元文化特色非常突出,由此引起了我从保护当地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和促进教育的角度,希望通过研究镇远县初中九年级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改善当地教学资源缺乏,课程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的状况。我们要把这些丰富的资源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与民族地区独特性相一致的课程资源,不仅会让这里的教学发展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帮助当地的教师树立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推动镇远县当地的教育、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当地培养出更具优势的人力资源。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使少数民族地区丰富资源的价值和内在潜力得到充分的展现。早日实现我国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和社会进步。本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阐述本论文提出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目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笔者根据目前已有的各类学术期刊和杂志上还没有发现有关于镇远县侗族地区初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文章,尤其是把侗族地区特色与化学课程发展相结合起来的研究仍是一个空白。加上当前在多元文化教育的交融背景下,侗族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年人中流失,为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对当地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而笔者是在此地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特别对本地民风民俗等基本情况的发展比较熟悉,为从事本研究具备了一定的优越条件,于是决定在导师的指导下,为解决当地化学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改变当地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当地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和保护当地的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当地教师的配合和参与下共同开发当地的课程资源,实现当地课程资源的共享,为当地培养优秀的人力资源,促进当地化学课程改革又快又好的发展。第二章是根据本研究的需要,笔者查阅了多篇跟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结合国内外研究的状况,对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文献论述等。在充分了解了关于本研究新近发展的情况下,由此对“课程”、“课程资源”、“化学课程资源”等概念进行了界定;把“多元文化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课程资源理论为背景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第三章是论述镇远县少数民族地区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主要说明镇远县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镇远县的基础教育以及基础化学教育等方面的现状情况。通过对镇远县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发展等方面的论述和了解,充分研究和把握这些因素对当地教育之间的影响和作用,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支持。第四章是镇远县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师生问卷调查部分。该部分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的方式对镇远县的初中化学九年级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以便自己能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当地化学教育中存在的矛盾,为自己对进行本地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更能适应当地的教育的发展。第五章是根据镇远县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初中化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介绍了开发原则,依据开发的原则,对镇远县目前初中九年级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化学》(上下册)实验教科书部分按单元依次进行了课程资源开发。为此为当地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和作为课堂教材的有益补充,而且想给进一步研究该地课程资源的其他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作用。第六章是通过对镇远县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进行的启示和反思,针对镇远县通过调查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镇远县的初中化学九年级课程资源的开发做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第七章是结语。总结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应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