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开始走上素质教育轨道。中学思想品德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载体,承担着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重任,因此其评价制度应该是有别于其它科目而更加注重过程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的评价。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课的考试评价制度却与其他科目无异,一切都由分数决定,唯“分数论”仍然盛行,忽视了分数高低与品质高低不成正比的浅显道理,甚至在有些地方思想品德课沦为了其他科目的“附庸”,这与思想品德课的育人主旨相背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从课程标准到教材编写,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应的学生评价理念也逐渐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学生评价不是为了成绩和排名,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评价过程中突出评价的发展性、激励性功能。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改变以往的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办法,从而把评价重心转移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意志、态度激发上来,转移到促进学生发展上来。目前思想品德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与新课程所提倡的内容、理念、原则和方法等还有一些出入。本文以潍坊市滨海区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所做的探索为例,联系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评价的现状,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生评价提供理论研究与实践依据,最终使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更好地落实。实践证明,它为中学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和学生评价,提供了许多借鉴与应用,同时也是对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评价模式的创新之处一方面在于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操作方法,另一方面在于将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全部融入到评价模式中,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问题提出的原因,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也做了相关论述。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潍坊市滨海区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之前,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该区师生进行的实地调查和结果分析,发现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生评价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评价的功能单一、评价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第三部分阐述了思想品德课学生评价改革的必要性。第四部分:重点介绍潍坊市滨海区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生评价中所做的具体探索,构建了全新的思想品德课学生评价体系,这一评价取得的成果和进行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最后是对全文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