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之际,天下大乱。二十余年的曹马之争使得当时众多文人名士纷纷卷入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之中。“竹林七贤”作为当时名士的翘楚,自然难以在纷乱时代中独善其身。他们七人有着不同的人生选择,阮籍不拘礼法、我行我素,嵇康逍遥山林、亦隐亦仕,山涛亦官亦隐、沉浮于世,向秀逍遥,王戎悭吝,刘伶醉酒,阮咸弹琴……各不相同、其志各异。而在后世士人的接受过程中,竹林七贤却逐渐形成了集体化的艺术形象。他们作为独立个体时的人生选择几乎涵盖了我国后世古代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大部分模式,他们作为集体出现时又呈现出谈玄醉酒、自然风流的魏晋名士形象。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人团体,竹林七贤的命运遭际、艺术创作以及审美境界,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文人心理和文学作品的发展。七贤在世时便已经颇具名望,关于他们的精神、行为、生平、外貌和气度,不断被当时及后世文人追慕和效仿。以竹林七贤其人和其文学创作为契机,后世文人创作了众多的关于竹林七贤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批评理论。不同时期对竹林七贤的不同解读,反映了不同年代文士和文学的面貌。对于文学作品中提及前人事迹和文学创作的现象,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诸多的理论可以解释,用典、化用、咏史怀古……立论各异,众说纷纭。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竹林题材文学,则是以接受者为中心,研究接受者的接受特点与文学再创造,赋予接受对象新的意义和时代价值。魏晋南北朝作为竹林七贤接受的开端,当时的文学接受情况奠定了竹林七贤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具体形象。本文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接受学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接受史,以魏晋南北朝时间为序,以该时期主要的竹林七贤接受作品和文艺批评为研究对象具体讨论,对理清竹林七贤的接受史源流和发展状况有着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