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获得了显著成果。但是,诸多成就的背后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收入差距大等。金融方面,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落后地区金融资源相对薄弱,低收入群体不能平等地行使其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等现象一直存在。金融属于服务业,根本目的在于使其促进实体经济进步。但由于金融机构的逐利性,资金在配置过程中会更多地流向某几个高收益行业或阶层,出现金融排斥。占据大多数的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无法被满足,金融排斥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制约了经济发展。发展普惠金融是解决金融排斥的重要手段,自2005年普惠金融概念出现以来,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和实践的热度就从未间断。实践证明,普惠金融可以作为现有体系的完善与补充。其理念就是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至所有群体,让其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省金融与经济发展情况各异,基于省际层面的发展水平的测度和研究,更利于我国推进普惠金融。本文首先阐释了论文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从我国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渗透率以及创新形式入手,对我国省际普惠金融的发展质量进行了分析。随后介绍了金融发展指数法中主观和客观赋权的差异之处,并依据变异系数法构建普惠金融指数得出我国31个省市2005-2017年间的测度结果,得到了样本期内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数量上的测算。至此,我们已分别从发展的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对我国省际普惠金融发展做出了评价。在研究中发现各地区普惠水平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且与其在经济发展中所处水平有较高重合,所以利用面板模型将我国2005-2017年间31个省市划分为三大区域,对普惠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了普惠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性的结论。最后,依据省际普惠金融发展质量的综合分析,对我国省际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促进各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