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对耶鲁大学公开课《美国独立战争》的口译。对于口译的研究,尤其是对于交传和同传的研究,始于二战之后的巴黎和会,此后逐渐受到关注。口译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学派之一是由“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的达尼卡·塞莱丝科维奇和玛丽雅娜·勒代雷创建的巴黎释意派,其特色就是“理解—脱离语言外壳—表达”的三角模式。释意派理论强调意义的对等,而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即它明显区别于逐字的代码转换。但是到目前为止,释意与代码转换之间的关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口译研究并没有直接涉及“释意与代码转换对立问题”。最初,释意派就将其理论与代码转换对立,并且把它看作是机械的翻译方式,是一种“坏”的方式。但是,“脱离语言外壳”也并不尽完美,它没有认识到源语效应和源语形式研究对于口译的重要性(刘和平,2006:67)。因此,本文认为找出释意理论的不足之处并使其发展,较之众多学者对它盲目遵循甚至夸大要更有意义。本文的观点是,释意理论太过于理想化,它从一开始就否认了代码转换在口译中的普遍性和适用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释意离不开代码转换,而代码转换同样也可以进行释意。在口译实践中,尤其在同传中,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和翻译的即时性,译者难免会承受压力,就会无意识地受到源语形式的影响而凭借字典不假思索地转换词语、词组或句型(周泰国,2002:89),只要译者牢记那些约定俗成、频繁使用的翻译,形成“心理词库”。本文试图提出在口译中运用“释意+代码转换”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并阐明观点:释意与代码转换并不完全对立。本文通过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口译进行实例分析,证明了释意与代码转换是同时存在的,释意不是口译的全部依靠;代码转换(尤其在同传中)也非常重要。由于口译的直接性、迅速性和灵活性,代码转换和释意是相互融合的。因此,把看似矛盾的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并运用于口译中,一定会为今后的口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