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关系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避不开的重要问题。毛泽东与刘少奇从相识到成为亲密战友,再由亲密战友到产生分歧以致决裂,直到刘少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含冤死去,是改革开放前一部简明的中国共产党史。本文主要从毛泽东与刘少奇关系的角度,研究二人从合作到决裂的过程,探寻二人决裂的起点问题。笔者认为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深入研究中共党史,特别是对于深入研究建国以后的中共党史和共和国历史,对于准确把握那个风雨变幻年代的历史的来龙去脉,从无比沉痛的历史的代价中,吸取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将有重要价值和深刻的启示作用。笔者认为,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决裂固然有客观历史原因,但是,我们主要应以毛泽东的认识和态度为准,去探寻他们二人决裂的起点问题。毛泽东在《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中,批评了刘少奇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所谓反动路线,他所指的这一路线形成的最早的时间便是所谓“一九六二年的右倾”。这就是他们二人决裂的起点。回顾毛泽东与刘少奇二人的关系,民主革命时期,在反对王明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毛泽东和刘少奇走到一起。他们彼此信任,相互支持,传为中共党史上领袖人物相互合作的一段佳话。建国以后,毛泽东与刘少奇在事关全局的重大的问题上,前后产生了三次分歧。在前两次分歧中,由于刘少奇接受了毛泽东的批评意见,他们二人才消除前嫌,达到了新的合作。他们二人的第三次分歧起于1962年。这是他们二人决裂的起点。1964年底到1965年1月,在讨论起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文件时,他们二人从1962年开始积蓄的分歧终于公开化,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意见,这是他们二人最终决裂的标志。笔者认为,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冲突,绝非个人权力之争。归根到底,这是毛泽东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造成的历史性悲剧。我们只有彻底摒弃这一理论和实践,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搞好党内的制度建设,才能避免再犯此类历史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