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葡萄孢对腐霉利的抗性变异及抗性菌株自然适合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e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紫外线、亚硝基胍、和腐霉利对采自田间的对腐霉利(procymidone)敏感的5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菌株(HY2-1、HY2-2、HY2-3、DF2-2、XY6-1)分生孢子进行抗药性诱导,共获得抗腐霉利菌株67个,其中高抗菌株(EC50>100μg/ml)54个,占抗性菌株总数的80.60%;中抗菌株(10μg/ml<EC50≤100μg/ml)2个,占2.98%;低抗菌株(1μg/ml<EC50≤10μg/ml)11个,占16.42%。3种诱变方法以紫外线诱变频率最高,平均为0.413×10-6;其次为亚硝基胍,平均诱变频率为0.252×10-6;腐霉利诱变频率为0.190×10-6。诱导的5个抗性菌株中,以XY6-1菌株较易产生变异,变异率达0.591×10-6,且突变菌株都为高抗菌株;HY2-3菌株较难变异,变异率仅为0.147×10-6。 筛选出感腐霉利抗乙霉威的菌株XY6-1(DicS NpcR)和抗腐霉利感乙霉威的菌株XY6-1 140(DicR NpcS),将这两个菌株在PSA平板上进行对峙生长获融合菌丝,挑取融合部位菌丝在PSA平板上培养至产孢,经单孢分离和测定后得到18个DicR NpcR表型的单孢菌株。测定18个单孢后代的抗性水平,其中16个菌株对腐霉利的抗性水平与抗性亲本(DicRNpcS)一致,2个菌株对腐霉利的抗性水平低于抗性亲本。 将抗性菌株在不含药剂的培养基上转代培养,直至20代,测定后代的抗药水平。结果表明,有79.1%的菌株抗性水平稳定,与其亲本一致,20.9%的菌株抗性不稳定,其中部分菌株丧失了抗药性。另外,高抗菌株中有87.0%菌株的抗药性能稳定遗传,而中低抗菌株有53.8%抗药性呈不同程度降低。 从抗性稳定的高抗菌株中,挑选出6个菌株进行单孢分离,共得到455个单孢菌株。测定单孢株的抗性水平表明,有86.8%单孢株抗性水平与亲本比较没有下降,也没有出现抗药性丧失的单孢菌株。来自DF2-2 050、HY2-2 070、XY6-1 140的单孢菌株,其抗性水平都能稳定遗传,而HY2-1 200、HY2-3 050、D1-3的单孢菌株,24.3%抗性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降。 通过菌丝生长速率、产孢能力、致病性等性状的测定,比较诱导的高抗菌株HY2-1 200、HY2-2 070、DF2-2 050、XY6-1 140与其原始菌株及野生抗性菌株D1-3与敏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发现诱导的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普遍显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著性慢于敏感菌株;而致病性、产抱能力差异较大。Dl一3的菌丝生长率和致病性界于敏感菌株之间:产抱量显著低于敏感菌株。 用相同浓度的抗感菌株分生抱子液混合接种番茄叶片,发病后分离病斑及病斑表面的分生抱子。测定病斑和分生抱子形成的菌株对腐霉利的抗感性。试验表明,有2个抗性菌株的适合度高于其原始菌株,2个菌株低于其原始菌株。野生抗性菌株Dl一3的适合度低于敏感菌株。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工业“三废”、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污水灌溉、农药化肥用量、固体废弃物的不断增加,导致土壤中铅含量急剧增加,土壤—植物—环境系统中的铅污染问
<正> 继“马坝人”和“封开垌中岩人”等旧石器时代人类出现之后,大约到了距今一万年至四千年前后,广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以其崭新和不同的面貌,相继出现于南国土地之上,
在制造行业中,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能及时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和油液质量,一直关注对设备状态的监控问题,也做出了很多研究和探索,如振动监测技术、噪声监测技术、温度监测技术、油液分
讨论了UG线切割编程模块优缺点,并通过UG的平面铣模块增强线切割编程刀具轨迹的多样性和易控制性。在掌握电火花机床数控编程规范的基础上,研究了应用UG进行线切割编程及其程序
建设项目投资失控是我国工程项目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何提高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的水平,有效提高投资效益是一个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存在
本文讨论《五灯会元》里中古或中古以后产生的副词、介词和连词。 《五灯会元》里这三种词类的特征有三:一是一词多义,比如“直得”既可作副词,又可作连词,作连词又分为假设、
本文主要是从文化传统和现实因素的角度考察战后英国对欧政策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轨迹。从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历史进程中展示文化因素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影响所在,疏理了英国文化与
在水利水电、航空航天以及化工和环保行业中,泵的应用非常广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其应用范围正在迅速扩大。所以,提高泵类产品的技术指标,对于节约能源,保证生产的安全以及提高
将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和分散剂溶液混合后,经过超声、涂膜、干燥、裁剪的步骤,制得CNTs薄膜。通过测定CNTs薄膜的方块电阻和透光率的关系来评价CNTs的导电性。
基于Wilhelmy法对日本东丽T700炭纤维/BA202环氧树脂体系动态接触角的测量方法进行研究,利用测试得到的"润湿回线"分析探讨炭纤维与树脂间的浸润过程,并基于此"润湿回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