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对不同变质程度煤进行低温热解实验的同时,研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热解特性及其胶质体的形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变质程度煤进行了共炭化实验,并对共炭化固体产物的界面结合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煤挥发分降低,煤变质程度加深,在不同类别煤中,煤热解过程中的胶质体塑性温度区间大小顺序为肥煤﹥气肥煤﹥焦煤﹥1/3焦煤﹥气煤,肥煤的胶质体塑性温度区间最大:△t=102~120℃,气煤胶质体塑性温度区间最小:△t=63~75℃;在同类别煤中,煤的基氏流动度随着粘结指数的增大而增大。(2)煤热解固体产物焦炭质量研究表明,肥煤和焦煤焦炭的落下强度、结构强度和显微强度较高,反应性较低,反应后强度高,气煤的落下强度、结构强度和显微强度较差,反应性较高,反应后强度低,气肥煤和1/3焦煤的落下强度、结构强度和显微强度居中,反应性居中,反应后强度居中。(3)煤的共炭化实验结果表明,当堆密度一定时,随着配煤中黏结性组分含量的提高,焦炭的界面结合强度和光学各向异性组织含量增大;当配煤比一定时,随着堆密度的增加,焦炭界面结合强度和光学各向异性组织含量增大;快速热解后的神华煤与炼焦单种煤共炭化产物的界面结合强度较改质前神华煤与炼焦单种煤共炭化产物的界面结合强度大,且焦炭光学组织各向异性组织含量明显增多。(4)热台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当煤样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至350~420℃时,煤粒的表面出现胶质体,胶质体的量主要与煤变质程度有关,煤颗粒粒径、加热速率等条件也会影响煤热解过程中的胶质体量,中等变质程度煤热解过程中会生成较多胶质体,变质程度较低或较高的煤在热解过程中生成胶质体较少甚至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