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中医隐喻认知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依据,对《黄帝内经》中的中医隐喻现象进行尝试性分析,试图能够系统地对中医隐喻进行归纳,并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中医概念隐喻的语言和意义特征,以及其背后的文化特征。   隐喻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但是传统观点一直把隐喻看作是一种文学语言的修辞格,对一种语言常规的违反和偏离。而随着认知学的发展,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一种新的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贯穿于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生活中。人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认知是隐喻形成的基础,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隐喻的过程就是映射的过程:是我们通过源域的体验来认知目的域的过程。   本文对《黄帝内经》中的中医隐喻进行了分析,并根据隐喻中不同的源域进行归类,共分成阴阳隐喻,五行隐喻,气隐喻,自然隐喻,政治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和物体隐喻八大类隐喻。通过研究,可以看到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中医隐喻以哲学概念,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活中的具体器物为源域,来理解或解释人类身体,疾病,诊疗等目的域中的抽象的认知概念。由于不同文化对相同概念的差异,隐喻的形成会受到其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医隐喻的认知受中国文化背景的影响,是中医所独有的,例如对“气’’的概念隐喻认知: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容器,气在容器内运动,又上升有下降。如果气运逆行,则人会生病。   通过对中医隐喻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隐喻广泛地存在于中医之中,中医学家通过隐喻来认知身体并治疗疾病。而这些隐喻是和中国独有的文化息息相关的。尽管概念隐喻具有语言间的共性,概念隐喻同时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其他文献
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外由来已久,但是其所关注的领域在国外主要集中在户外培训领域,在国内主要集中在幼儿教育、中小学政、史、地、语文教育领域。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蓬
“中介语”作为第二外语习得领域的重要理论,已经被英语教师广泛地应用于语言教学当中。而从中介语视角解析译者的翻译活动,目前此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中介语理论(Interla
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是美国二十世纪后半叶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曾获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国内外重要诗歌奖项,对当代英美诗歌产生了持
翻译的主体间性是指各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内在关系。在翻译活动中,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译者、原作者和读者)平等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目前,有关翻
分析了建筑工程质量、建筑施工安全与效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指出建筑工程质量是根本要求 ,建筑施工安全是施工保证 ,效益则是建筑企业的最终目的 ,三者缺一不可 Analyzed
对我国现行统计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以改革统计制度方法为突破口 ,从加快统计改革步伐 ,充分发挥统计的职能和作用等方面 ,提出了探索性意见 This p
学位
翻译中应采用归化还是异化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界争论的焦点。尽管很多学者从很多角度提出了很多观点,但还是没有一个可以广泛接受的标准。翻译的过程,是原语文化进入译语文化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