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通过对近27年来新疆发生的Ms≥4.0地震的次数、震级和造成的灾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运用历史文献法、统计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周期外推法以及建立地震危险性评价模型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1985-2011年Ms≥4.0地震时空分布及其造成的灾害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对1985—2011年新疆Ms≥4.0地震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据统计Ms≥4.0地震共发生1010次,1985-1996年地震活动较平静,从1997年起地震活动较活跃,地震发生次数急剧增长,2008年达到高峰。Ms≥4.0地震的活动周期约11a;2、3、5和8、9、10月份比较活跃,地震发生次数较多,3月份达到高峰,7月份出现谷峰,各震级地震的活动周期约5-6个月;一日之内出现2次峰值,2次谷值;峰值分别出现地方时间5-6和17-18时,谷值分别出现地方时间11-13和1-2时。其次,对1985-2011年新疆Ms≥4.0地震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条带型和不均匀性。Ms≥4.0地震相对集中阿尔金、西昆仑、天山和阿尔泰4条地震带。Ms≥4.0地震活动的经纬度分析来看,近27年地震活动的经纬度略有向北向东或向南向西迁移。从全疆总体来看,南疆地震发生次数较多,而北疆和东疆的各地州市发生的普遍较少。最后,对地震直接损失进行分析,2004-2011年发生的11次地震灾害中,同属微灾的地震中,灾情由重到轻的排序为:乌什县>尼勒克-巩留>玉田县>特克斯县>托克逊县>柯坪县>乌恰>阿合奇县>察布查尔县>和静县。2003年5次成灾地震灾害中,同属小灾的地震中,灾情由重到轻的排序为:伽师县>伽师-岳普湖>伽师-中俄蒙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