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隔药饼灸的方式,作用于不同年龄基本健康人群“神阙”、“关元”、“足三里”、“肾俞”及“脾俞”穴,观察基本健康人群的IgA、IgG、IgM及补体C3的变化,阐明隔药饼灸对IgA、IgG、IgM及补体C3调节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滋阴补肾的药物: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萸肉12g、茯苓9g、泽泻9g、牡丹皮9g打碎成粉末,过120目筛备用,临用前与面粉按1∶1的比例,用水调匀,压成直径2.5cm、厚0.8cm的药饼置穴位。选上等艾叶制成的艾绒,做成底径1.5cm、高1cm相等大小的圆锥形艾炷,每壮约0.3g。选取神阙、关元、足三里(双)、脾俞(双)、肾俞(双)八个穴位。将药饼放于穴位上,每穴灸3壮,隔日灸,10次为1个疗程。施灸1个疗程后观察结果。受试者均在隔药饼灸的前一天及隔药饼灸10次后的第二天抽取静脉血6mL。观察机体的IgA、IgG、IgM及补体C3的含量变化。结果:1.青年组隔药饼灸后IgG、IgA较灸前均降低,IgG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IgA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IgM较灸前升高,补体C3较灸前降低,但此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WBC、RDW(%)、MPV(%)相对于灸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中年组隔药饼灸后IgG、IgA均较灸前降低,两者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饼灸后IgM降低、补体C3升高,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WBC、NEU绝对值、BASO绝对值、MCHC相对于灸前显著升高,LYM(%)相对于灸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组隔药饼灸后IgG、补体C3显著升高,两者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饼灸后IgA、IgM较灸前均降低,但此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饼灸后MONO绝对值、BASO绝对值、MCH相对于灸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MCHC相对于灸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隔药饼灸后,青年组的IgG、IgA降低,对白细胞的含量、红细胞分布宽度及平均血小板体积有升高作用,从而增强了其非特异性免疫,提高了青年人的免疫力。2.隔药饼灸后,中年组的IgG、IgA降低,它是通过升高白细胞含量、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含量,以提高中年人的免疫力。3.隔药饼灸后,老年组的IgG、补体C3含量、单核细胞绝对值、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的含量升高,提示隔药饼灸提高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力,是通过提高IgG、补体C3以及免疫细胞的含量,增强其参与的非特异性免疫来实现的。4.隔药饼灸后,不同年龄段血细胞系列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均不同,说明药饼灸对血细胞系列的改变存在年龄的差异。5.隔药饼灸后,青年组及中年组的免疫球蛋白均降低,而老年组的免疫球蛋白升高,说明隔药饼灸可以提高免疫力低下机体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但对正常机体的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