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到:“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开发的关键政策。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基础构架和重要节点的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态系统、维持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自然保护地面临着开发与保护权衡的问题,部分自然保护地重开发、轻保护,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由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建设而引发的各利益相关方的冲突,已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近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立起了种类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本文中选取的金石滩自然保护地,既有保护资源环境的功能,又有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服务的功能。这类自然保护地面临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必须本着自然生态保护为主,经济建设为辅的原则,将人类活动控制在承载力阈值范围内。本文以1998年、2003年、2007年、2012年、2015年的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选取金石滩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区域,分析自然保护地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并为其他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在生态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上,呈现出整体下降的演变趋势。生态承载力时间演变:金石滩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0.3198下降到2015年的0.1765,承载力等级从强承载水平降至较弱承载水平。生态承载力空间演变:金石滩生态承载力在区域空间上的表现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出北强南弱,由南部沿海向内陆呈现不断走低的态势。2.金石滩生态承载力耦合协调度呈现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从1998年的0.1841下降到2015年的0.1552。3.在分析金石滩生态承载力变化斜率上,中北部和陈家村东部靠海区域以及庙上村西部,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化斜率较小,南部沿海和中东部以及西南区域生态承载力变化斜率较大。4.在生态承载力障碍度因子分析上,综合1998年到2015年各指标障碍度的变化趋势,植被覆盖、开发干扰指数、游客密度是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成为金石滩生态承载力优化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