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对生物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国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同时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正日益突出。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定边县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地下水水质适宜性概念和评价体系,结合区内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对区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评价研究,其研究结果为县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分别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对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区内地表水水质总体差,不适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采用单指标评价法、内梅罗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区内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单指标评价法的评价结果更接近真实状况,地下水超标率达88.02%,水质状况较差。其次,在地下水水质评价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水质适宜性分析的概念和评价体系。利用所建立的评价体系选取9种评价因子分析评价地下水水质对不同用水户的适宜程度,确立了 4种水质适宜性分区,即Ⅲ类水区、Ⅳ类水区、VA类水区、VB类水区。然后,在水质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不同水质类型的水资源进行了计算与评价。采用定额法预测区内各用水户在规划水平年的需水量,结合不同类型水源的供水预测,对各用水户与不同水质之间的供需平衡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内大部分沟域均出现缺水状况,水质型缺水现象严重。最后,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方法和原则,提出了基于水质—水量联合配置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通过对比各规划年不同优化配置方案的经济性和综合效益,得出研究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优方案,对研究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