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70后”的代表作家,徐则臣从新世纪初,初登文坛以来,其创作水平已初露端倪。本文以作家徐则臣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发掘其作品的丰富意蕴、独特意义以及其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思考,反思“七十年代出生人”作家的创作困境,进而指出其对于“70后”作家创作的启示意义与不足。 本文分四个部分来讨论他的小说创作。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概括徐则臣在新世纪文学批评语境下的出现、徐则臣与“70后”作家群体的创作,以及研究现状和本文思路。第一章,主要从徐则臣的“花街”系列作品着手进行分析,透过文本中的花街世界,进而探讨文化视域下花街的日常人生、花街的历史变迁以及城市化进程中花街面临的文化伦理价值冲突,从而在深层次上探讨“花街”书写的文化意义。文化意义着重从个人经验与怀乡、诗意的固守与瓦解、文化危机意识三个方面展开,从而论述这一稳固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对生活于其间的人的影响、对青年人的影响,进而思索所谓“故乡”在现代人眼里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第二章,以“京漂”系列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异乡者的城市漂泊群体入手,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京漂生存世界,进而探讨徐则臣在“京漂”书写中蕴含的时代意义和独特性,重点从顽强的生命质感、日常生活的细部、夜火车意象三个方面加以展开,从而论述作为城的北京与人的关系,进而对现代人的精神漂泊状态进行思考,在深层次上考察“京漂”书写的意义。第三章,从介入现实的方法论意义和题材的开掘两方面入手,论述徐则臣小说创作的时代性和个性,总结徐则臣小说创作的意义和局限,进而指出其对于“70后”作家创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