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新世纪初是充满动荡与新生的十几年,各种改革不断进行,各种新生事物蓬勃发展,旧有的秩序不断被解构,而新的秩序仍在建立之中。在文学领域,八十年代中期初登文坛就名声大振的先锋文学,到了九十年代因时代环境和自身创作的局限等原因而趋于沉寂,短暂调整之后先锋作家们进行了创作转型,他们放弃了形式和语言上的凌空蹈虚,转而对传统和现实进行表现和关照,创作出一批具有独特艺术品味和精神立场的小说作品,完成了由形式先锋到精神先锋的转型。在电影领域,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兴起,电影这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看电影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以张艺谋、陈凯歌、霍建起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他们怀揣着艺术理想与信念,渴望拍出体现自身艺术风格的优秀电影作品。先锋作家小说所具有的不甘平庸的艺术追求和先锋性的精神深深吸引了第五代导演,这些小说进入了他们改编的视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历史清晰地表明:文学作品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电影艺术也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实现两者互动的纽带就是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本文选取了莫言、苏童、余华三位先锋作家被改编的五部作品为例进行分析,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通过对小说和电影文本的细读和比较,来探讨这些作品吸引导演改编的特质以及改编前后的变化与不同,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改编的成败得失来思考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合理实现方式。由此进一步思考,在以电影传媒为主导的文化背景下,小说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该如何生存和发展以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探究小说电影改编的外因,即对于改编发生的文化语境和背景的分析,先锋文学的转型,文化市场的形成,电影传媒的繁荣发展和第五代导演的崛起等都在短短几年内发生,面对急剧变化的创作环境,先锋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文学立场出现了动摇和转变。第二章是对小说电影改编内因的探究,这些先锋作家的小说在文本风格、文本形式和文本主题等方面存在着适宜电影表现的某些特质,满足了导演的拍摄需求,因而吸引导演对其进行电影改编。那么,小说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哪些内容得以保留,哪些内容被删改,改编前后有什么变与不变?第三章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即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实现问题。论文第四章论述了小说电影改编的利与弊,电影的热播能够吸引一批观众去阅读小说原著,增加了小说读者的数量,促进了小说的热销,但是由于电影表现能力的局限性,将小说电影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小说丰富主题意蕴的一种削弱,由于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这种弊端在改编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论文结尾对小说与电影互动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总结,两者需在保持自我本质的同时彼此借鉴,以实现改编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