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气污染问题是美国二十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空气污染管制是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二战之后,尤其是在1970-90年代,美国环境管制模式的思路和方法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由命令-控制模式逐步演变成市场调控模式。这两种模式的观念差异决定了环境治理方式的不同,命令-控制模式主要是运用立法或行政命令的手段强制要求企业执行环境政策。其主要特点是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考虑成本和效益,忽视企业在环境治理中的主动性,往往与企业形成僵持的局面。为了打破僵局,推进治理进程,环保行政机构又倾向于采用行政自由裁量权,对企业做出让步。市场模式与此相反,它是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法制定环境管制政策,要求效益一定要大于成本,并且力求使效益最大化。管制方式主要是通过经济利益诱导的方式引导企业更好地执行环境政策。两种治理模式的主要区别是在环境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是否衡量环境政策的经济效益,是否考虑企业对环境政策的接受性和执行意愿。从空气污染治理方式的转变为切入点,剖析美国环境管制模式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当代美国环境治理模式。环境管制策略的转变与当时美国的经济形势、环保态度、国家干预和经济保守主义有密切关系。1970-80年代,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环境保护投入,环保投入的减少决定了环保行政机构权力的减缩,为环境管制的转型做了现实铺垫。总统消极的环保态度也导致环保运动的衰退,为环境管制转型提供了主观条件。1970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势微,国家干预的范围逐渐减缩,为市场在环保领域发挥作用提供了政治基础。经济保守主义为市场调节机制进入环保领域奠定了经济理论基础。环境治理是一个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问题,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和历史学的范畴。同时它也牵涉众多的社会利益,不是单单依赖技术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超越学科间的狭隘界限,从更深层次挖掘环境管制模式和理念的本质。历史研究的特点是透过事情的表面现象研究问题的实质。因此,在历史学科内分析环境治理模式的演变既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又可以从新的角度理解环境治理模式的演变,从而为我国环境治理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