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鹅α干扰素的表达与应用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dsfdfasfd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养鹅大国,养殖业占据世界的主要地位。与鸡、鸭等产业相比,我国养鹅产业是个新兴产业,相比国外也是优势产业。因此不仅要改善规模化的饲养管理更要加大对鹅流行性疾病的防控,将我国养鹅产业打造成为领先世界的产业。研究并制备出可以提高鹅免疫力的生物制剂对我国鹅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鹅α干扰素是一种体内分泌的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活性、抗肿瘤活性、免疫调节等良好功能,属于广谱的抗病毒制剂。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鹅血液中扩增出具有较高抗病毒活性的鹅α干扰素全长基因片段(576bp)与成熟肽基因片段(498bp)。使用pMD18-T载体与鹅α干扰素全长基因连接,构建重组载体pMD18-T-GoIFN-α,将其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扩增出的GoIFN-α基因序列与HQ11583同源性高达99.8%,与哺乳动物同源性较低在41.4~45.8%。将扩增出的鹅α干扰素成熟肽基因与pET32a(+)载体双酶切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2a-mGoIFN-α。将重组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表达后得到38KDa的重组蛋白。尿素梯度法纯化蛋白后,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表达蛋白纯化为单一的目的条带,并通过Western-blot鉴定,得到与预期一致的结果。选择pFast Bac-HT A载体,将载体与鹅α干扰素全长基因双酶切,构建杆状病毒表达重组转移质粒pFast Bac-HT A-GoIFN-α。将重组转移质粒转化至DH10Bac感受态细胞中构建重组杆状质粒Bacmid-GoIFN-α,将重组杆状质粒转染sf9昆虫细胞,制备重组杆状病毒。大量扩增重组杆状病毒并将病毒液经镍柱纯化后,通过SDS-PAGE电泳与Western-blot鉴定,成功获得杆状病毒表达重组蛋白。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两种不同方式获得的重组蛋白抗病毒活性。测定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的浓度为1.2mg/m L,抗VSV活性为1.94×103U/m L,比活性为1.61×103U/mg,抗GPV活性为1.66×103U/m L;测定杆状病毒表达重组蛋白的浓度为2.01mg/m L,抗VSV活性为4.46×103U/m L,比活性为2.21×103U/mg,抗GPV活性为3.8×103U/m L。两种不同表达方式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杆状病毒表达重组蛋白抗病毒活性比原核表达重组蛋白活性高,为进一步研究重组鹅α干扰素在雏鹅体内抗GPV增殖作用奠定基础。将192只1日龄健康雏鹅随机分为8组,每组24只。分别选用1×103U、3×103U、5×103U的pET32a-mGoIFN-α原核表达干扰素和Bacmid-GoIFN-α杆状病毒表达干扰素作为试验组,同时设立只注射GPV的攻毒对照组以及只注射无菌生理盐水的正常对照组。1~6组为攻毒试验组,1日龄时腿部肌肉注射1×103U、3×103U、5×103U的原核表达干扰素和杆状病毒表达干扰素,2日龄时腿部肌肉注射GPV(TCID50=10-4.6/0.1m L)0.8m L;7组为攻毒对照组;8组为注射0.8m L无菌生理盐水的正常对照组。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观察21d,记录每组雏鹅生存情况并在攻毒后3d、6d、9d、12d、15d、20d,各组随机抽取5只,采集泄殖腔棉拭子检测雏鹅排毒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原核表达干扰素和杆状病毒表达干扰素均可抑制GPV的增殖,提高雏鹅保护率降低排毒率;3×103U杆状病毒表达干扰素在雏鹅体内抑制GPV作用最强,且同一剂量的杆状病毒表达干扰素抑制GPV增殖作用高于相同剂量的原核表达干扰素。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以及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获得的重组鹅α干扰素表达量高且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为鹅干扰素应用于鹅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以及获得水禽疾病的新型制剂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聚焦于金纳米材料在检测中的应用,以生物标记的金纳米膜和胶体金为基础,主要构建了两种适用于食品安全与健康评估的检测手段。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不对称纳米通道整流性质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策略:由金纳米粒子膜和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组成的纳米通道由于其异质性而具有离子选择的特征。其中,金纳米粒子膜是自组装形成的单层多孔纳米薄膜。离子选择特征表现为在不同偏置电压下离子电流的差异(称为整流),将整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和重要战略举措。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新的贸易形势,西部地区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从创新融合、深化改革、优化结构、通道建设四个方面持续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
通过查阅历代相关本草、医籍、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荆芥的名称、分类、基原、药用部位、性味、产地、品质评价、栽培采收及加工方法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荆芥以“假苏”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而“荆芥”一名则首见于《吴普本草》,后世多沿用“荆芥”为正名。假苏之名源于其气味,而荆芥则源自读音。荆芥主流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带穗全草,其道地产区为
针对当前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面临的困境,结合绿色化物流发展趋势,提出适应跨境物流包装绿色化发展的应对策略,推进跨境物流包装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链式喂料对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张勇(山东省济宁市北郊种鸡场272153)在大型的机械化养鸡场,链式喂料机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由于颗粒饲料成本高、加工复杂,且易使产蛋鸡过于肥胖,故大多数蛋鸡场还在使用粉料。链式喂料机有两点值得人...
期刊
从明酥象形点心原料配比,胚皮面团,馅心的制作、开酥、成型、熟制工艺等方面对明酥象形点心的制作工艺流程进行细致分析,并对明酥象形点心的制作工艺创新进行深入思考。
[目的]荆芥作为解表药为我国临床常用的药材,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过程中有应用,目前栽培资源较多。研究划分荆芥在我国的适宜生长区,并对不同产地药材的挥发油进行分析,从而为种植环境的选择及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划分荆芥的最适宜区、较适宜区、不适宜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不同产地荆芥及荆芥穗的挥发油成分,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
家禽喂料系统的演变和发展各有不同,中国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家禽喂料系统的研究发展上有些落后。从家禽养殖设备的构成上来看,主要由八大系统组成,分别是:笼架系统、喂料系统、饮水系统、照明系统、通风系统、物联网系统、集蛋系统以及粪污处理系统。本文主要就喂料系统的一些关键点进行讲解。
期刊
实验教学作为学生实践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其改革已成为当下高效课堂打造的重要议题。数字化实验的引入是"双减"下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我校基于数字化实验资源建设和应用推进,探索实验教学改革模型,形成常态化应用的路径、策略与方法,实现实验教学创新,提高学生实践性学习能力。从实际问题入手,确立改革突破口,探索多学科实验数字化改革学校对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摸底,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期刊
笔者本文展示的原创试题为2019年12月参与教学考试杂志社举办的"优师计划"原创研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原创试题素材参考了梁杰等人撰写的《白云荔湾深水区新生界生物礁识别与发育模式及主控因素探究》一文和地质出版社舒良树主编的《普通地质学》一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