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患者的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效果的影响,探讨椎管狭窄率、颈椎曲度、骨化类型及范围、术前脊髓MRI T2高信号(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 ISI)等因素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2007年分别行前路、后路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127例,其中男61例,女66例,年龄41~70岁,平均55.2岁,平均随访时间3.8年(3年~7年)。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进行颈椎X线正侧位、过伸过屈位片、CT平扫、矢状位重建以及MRI检查。术后1周、1年、3年随访行颈椎X线正侧位片及过伸过屈位片、CT矢状位重建检查。手术效果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1年及3年时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并计算早期及终末神经功能改善率(rate of the improved JOA score, RIS)。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患者术后恢复以及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1.影像学结果:前路手术组术后大部分患者能够矫正并维持颈椎前凸序列,明显优于后路手术组。2.椎管狭窄重的OPLL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低于狭窄较轻者;当椎管狭窄率<50%时,前、后路手术近期疗效无统计学差异,远期前路优于后路;当椎管狭窄率超过50%及60%时,前路疗效优于后路。3.术前颈椎前凸时,近期疗效前、后路手术无统计学差异,远期前路优于后路。术前颈椎变直或后凸时,前路手术效果优于后路。4. OPLL病灶侵犯范围≤2节段时,前路手术疗效优于后路;当OPLL病灶侵犯范围≥3节段时,近期疗效前后路相近,远期前路优于后路。5.孤立型或节段型OPLL,前路疗效优于后路;连续型和混合型的OPLL,前、后路手术的近期疗效相近,远期前路优于后路。6.术前无ISI组神经功能改善率优于有ISI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无ISI组前后路手术近期疗效相近,远期前路优于后路;有ISI组近期疗效前后路无明显差异,远期疗效及神经功能改善率前路优于后路。结论: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椎管狭窄率、术前颈椎曲度、骨化类型及范围、脊髓MRI信号改变、术者的操作技巧等因素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指导OPLL的手术治疗:1.椎管狭窄轻者预后较好,椎管狭窄严重者尽管会增加前路手术的难度和并发症风险,但前路术式远期疗效更具优势;2.颈椎前路手术能矫正颈椎序列并长期维持前凸形态,对颈椎退变变直或后凸者,宜在前路减压的同时植骨融合,重建颈椎正常生理序列及其稳定性;3.OPLL病灶局限者,前路切除疗效确切,范围较长者排除C2以上、颈胸段以下等无法切除的病例以外,宜选择远期疗效更优的前路手术方式;4.孤立型或节段型OPLL宜行前路手术直接减压;连续型和混合型者后路减压对脊髓前方压迫及骨化灶进展效果有限;5.术前无脊髓MRI信号改变者预后较好;已出现脊髓信号改变者,前路手术减压彻底,远期疗效优于后路;对椎管狭窄严重,脊髓前后均有压迫者,行后前路联合减压可降低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