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松藻矿区构造与煤体结构为研究对象,以矿井地质资料为基础,深入分析矿区构造特征,揭示了构造发育与分布规律;在区域构造背景基础上,阐明了构造演化序次,并对矿区构造复杂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矿区主采煤层储层特征,划分矿区煤体结构类型,探讨了地质构造对构造煤的控制作用,并选择合适指标对矿区M8煤煤体变形程度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研究表明,研究区构造在平面上形成向西突的“鼓包”形态。“鼓包”内发育有一系列次级褶皱,褶皱表现出向北东方向收拢,西南端撒开的放射状。褶皱强度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最后形成单斜构造。研究区断裂较为发育,但分布不均匀,大中型断层与小型断层走向皆集中在N、NNE方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断层与褶皱的成生关系密切。研究区构造形态及其演化皆受边界控制,燕山期矿区受南北向挤压力,形成短轴状背斜雏形,喜山期形成了NNE向主体褶皱,是矿区构造的定型期。运用构造曲率法和煤层倾角绝对值对矿区褶皱构造进行了定量评价,矿区东部曲率值和倾角绝对值皆大于西部;运用断层强度和分维值对断裂进行了定量评价,矿区断层强度和分维最大值集中在松藻矿F1逆断层组、渝阳矿羊叉滩背斜核部正断层组和矿区南部逢春矿F2逆断层组三处。将以上各指标的评价成果归一化,并赋予不同权重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鼓包”内构造复杂程度综合指数值呈现出向东逐渐增大的趋势,在矿区北部则表现为由中部高指数值向四周递减的趋势,指数值与基于断裂和褶皱的定量评价特征保持一致。分析认为M8煤变质程度高,成熟度高,Ro,max在2.5%左右;镜质组含量介于52.1-78.3%之间,无机组分含量相对较高;小孔及微孔较为发育,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孔隙率达8.53%;显微裂隙也较为发育。M8煤煤体结构在不同构造部位差异明显:单斜处以Ⅰ类正常结构煤为主,煤体结构受构造扰动小;宽缓褶皱处煤体结构以Ⅱ类过渡性结构煤为主,地质构造对其影响明显;断层带附近及紧凑褶皱处煤体结构以Ⅲ类构造煤为主,构造对煤体结构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矿区M8煤煤体变形程度进行了评判,ⅲ类单元44个,ⅱ类单元61个,Ⅰ类单元24个,ⅱ+ⅲ类占总数的81.4%,松藻矿区M8煤体变形程度总体上是中等偏复杂,并从煤与瓦斯突出点分布特征与测井解译构造煤分布特征中得到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