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2006年间,应用稀释法和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的光合色素分析法,开展了南海中北部典型海区(包括南海东北部海区(台湾海峡南部)、北部珠江口外海区、吕宋西北海区、南海西部越南外海)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类群组成、不同类群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及摄食死亡率的现场调查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1.南海东北部上升流区微型浮游动物主要由纤毛虫所组成,尤其是急游虫、拟铃虫、侠盗虫占绝对的优势。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随着水深而变化。微型浮游动物水柱积分平均丰度2005年夏季(582个/L)略低于2006年夏季(664个/L)。2005年夏季平均碳生物量为0.98μgC/L (0.16~1.89μg C/L)亦略低于2006年夏季(平均1.18μgC/L,范围0.40~3.65μg C/L)。2005年夏季的近岸测站,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的最大值多在表层;而在2006年夏季,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的最大值却多在叶绿素最大层(DCM层)。
2.2006年冬季,南海中北部不同海区微型浮游动物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三个断面的丰度变幅为25~475个/L,珠江口外陆架海区的丰度要高于越南外海和吕宋西北海区。纤毛虫是该海域微型浮游动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急游虫是该海域纤毛虫中比重最大的类群,无节幼体和异养甲藻所占总丰度的比重大多在10%以下。同一测站不同水层的类群组成差异也是很大的,无节幼体在DCM层和100m层比重明显高于表层。从微型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来看,三个断面的变幅为0.04~0.81μgC/L,珠江口外陆架海区的生物量要高于越南外海和吕宋西北海区。
3.2006年6月南海东北部近岸A1测站的生长率为1.34 d-1,摄食率为0.79d-1,相当于每天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55%和初级生产力的74%。近岸B1测站的生长率为0.55~1.28 d-1,摄食率为0.27~0.85d-1,相当于每天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24~58%和初级生产力的35~114%。2006年12月南海中北部(珠江口外陆架海区和吕宋西北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率为0.83~1.11 d-1,摄食率为0.53~2.64 d-1,相当于每天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41~93%和初级生产力的73~138%。
4.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不同类群的摄食压力也是不同的。2006年6月南海东北部近岸B1测站的硅藻的生长率为0.51~1.17 d-1,摄食率为0.43~1.27 d-1,相当于每天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35~72%和初级生产力的72~118%。定鞭会藻的生长率为0.64~1.81 d-1,摄食率为0.23~2.22 d-1,相当于每天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21~89%
和初级生产力的36~124%。蓝细菌的生长率为0.5~2.36 d-1,摄食率为0.5~1.62 d-1,相当于每天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39~80%和初级生产力的52~162%。2006年12月珠江口外近岸A9测站的甲藻的生长率为1.07 d-1,摄食率为0.81 d-1,相当于每天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78%和初级生产力的90%。硅藻的生长率为0.89-1,摄食率为0.55d-1,相当于每天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31%和初级生产力的67%。蓝细菌的生长率为0.96d-1,摄食率为1.3d-1,相当于每天摄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73%和初级生产力的118%。
5.2006年6月南海东北部B1测站微型浮游动物相对摄食喜好指数(RPI)结果表明,对某类群的浮游植物并不一定具有一致的喜好或避食行为。总体而言,对于占有浮游植物生物量优势的硅藻,微型浮游动物总是无摄食选择性或避食,对定鞭金藻及蓝细菌多喜食。2006年12月南海珠江口外A9测站就总体而言,对于占有浮游植物生物量优势的硅藻,微型浮游动物是避食的,对甲藻及蓝细菌多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