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成为直辖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三峡工程的建设在促进重庆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大规模建设的同时,也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极化引起的居住空间分异。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分析社会空间分异的状况及其演化动力机制,可以揭示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制定科学和理性的城市规划政策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选取重庆市主城区社会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实证、机制分析和规划实证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在理论方面,本文总结了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分析方法和解析理论,回顾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因子生态分析的经典案例,为后面的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在实证方面,本文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和社会区分析方法,得出2000年主城区社会空间结构。在机制解析方面,从地理格局的制约机制、历史演替推进机制和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空间结构演进机制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并归纳出主城区社会空间演化的综合机制。在应用方面,通过将社会空间结构模型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对比,对产业规划、城市空间拓展方向进行评述,并对建设和谐社会提出空间上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2000年的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有四个,分别是:第二产业及低收入人口,第三产业人口,较高的房租,农业人口。社会区分为四类,分别为二、三产业发达的老城区,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近郊地区,农业人口居住区和郊区城镇人口居住区。社会空间结构综合了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的结构要素。整体上看,各类社会区之间以同心圆的结构进行组合,社会区的局部形态呈现出扇形结构。社会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对主城区社会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有以下影响:①由市民社会属性分异造成的居住分异有加剧的趋势;②城市空间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交通的发展进一步扩散;③各产业会在特定地区进一步集聚,同时随着产业升级的步伐部分产业会向外扩散。主城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分析揭示了各产业人口的空间分布,因而对照总规,可得出总规中的产业规划是比较合理的结论。由于空间拓展以产业发展为主要动力,因此主城区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还可以为总规中的空间拓展规划提供参考。社会空间结构反映了城市中的社会分异,因而参考模型提出了对重庆主城区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