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介对农村社会交往方式的重构——以鲁南地区安太庄村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xiao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起初作为一种单纯意义上的通讯工具出现,只在人际传播范围内起到一种符号性的传播作用,其传播方式多为手机通话、短信,传播内容较为私人化。此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功能不断扩展,手机报、电子书、手机上网等信息获取工具和QQ、微信等社交工具手机客户端逐渐出现,手机在大众传播范围内的功能逐渐凸显出来,传播方式转向多元化,传播内容日趋丰富,成为既包含私人化交往讯息,又涵盖公共性议题的终端性传播。这种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交相融合的新型传播方式,对于农村传统型的社会交往方式起到了较大影响。   本文以山东省临沂市安太庄村为研究对象,研究手机媒介对农村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响。笔者结合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的调查方法,深入农村基层,从手机媒介接触情况、手机功能使用情况等方面调查农村居民的手机媒介接触情况,并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手机媒介对农村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响。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来源、研究目的、创新之处及相关研究理论进行综合性陈述。第二章对安太庄村的村情、村内传统社会交往方式以及调查选取样本的基本特征展开陈述。   第三章针对传统农村社会交往特点和手机媒介的特性展开分析,并通过介绍安太庄村民的媒介拥有情况和媒介接触情况,阐释手机媒介是如何介入农村社会交往的。   第四章通过对安太庄村手机媒介使用与接触情况调查结果的呈现与分析,从社会交往的基本构成要素展开,认为手机媒体的出现,一是促使农村居民对交往对象的选择由传统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化;二是传统的以村庄内部交往为主的社会交往范围被进一步扩大,虚拟交往空间得到初步构建;三是传统的面对面交往被弱化,手机对手机的符号交往得到普及;四是农村居民交往观念的变迁。此外,从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三个角度,分析手机媒介对农村社会交往模式产生影响的群体性差异。   第五章从家庭内部交往和村庄社区内交往两个层面,分析手机媒介对农村社会交往方式的重构作用。一方面手机媒介对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均产生极大影响并促进新兴家庭关系的构建;另一方面试图从意见领袖的产生和农技传播过程两个角度,探讨手机媒介对重构新型农村社区交往方式的意义。第六章为本文结论,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尝试依托手机不同功能的特性,提出建构新型农村社会交往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其他文献
兰花往往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不过有一些兰花虽然长相和其他兰花相似,但是气味却颠覆了兰花给人们留下的香气清幽脱俗的印象。  美国常见的沼泽兰花是一种生活在沼泽地带的兰花。科学家发现这种兰花的主要授粉者是虎蚊,那么它们是用什么手段来吸引这些以吸血为生的虎蚊来为它们授粉的呢?对这种兰花的气味进行分析后,科学家发现这种兰花的气味中除了具有许多花卉共有的成分之外,还散发出一些在人体气味中发现的化学物质。正是
期刊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深度报道在我国兴起以来,该种电视新闻传播方式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就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中也备受关注。本研究以社会功能为视角,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探寻电视
期刊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冲突、社会矛盾频频发生,官民冲突、贫富差距、食品卫生安全、人身安全等问题往往都能够吸引众多网民的参与。纵观以往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