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互联网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将通过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就业弹性的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化呈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无论是就业弹性的趋势,三次产业的差异或是地域之间的区别情况,都与上世纪90年代的情况不同。回顾既有文献发现,学者们对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业弹性持续降低现象的分析,并没有对2000年以后就业弹性呈现的新变化以及细化的经济变量予以更多关注。因此,本次研究将结合我国就业弹性的新特征和信息化发展这一重要的经济变量,尝试讨论信息化发展对我国就业弹性的影响。首先,本文详细阐述了经济增长中就业弹性演变的主要原因,指出要素价格改变、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就业调整速度变化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就业弹性变化的主要机制,进而通过探讨信息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推得前者对就业弹性变化的影响路径,提出信息化发展对就业弹性变化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前者对产业内外部的结构调整以及就业调整速度的改变,总结为信息化发展对就业弹性产生的“增补效应”和“缩减效应”,完成了较为详尽的理论推导。其次,本文利用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和就业增长数据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就业弹性从2000年以来变化的新情况,指出我国就业弹性在分三次产业、东中西部地域的差异性特征。同时利用对信息化发展指数与我国三次产业产值增长和就业增长的相关性分析,结合前文的理论推导,为后文的实证检验构建了基本假设。本文假设了信息化发展对我国就业弹性产生了两种效应的存在。最后,本文在前文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长期就业弹性模型,利用信息化发展指数,引入信息化发展变量,旨在对“增补效应”和“缩减效应”的存在进行实证检验。在模型的构建上,本文对信息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内生关系的设置,从而使得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具有更现实而精确的意义;在样本选择上,本文主要采用了2004年至2012年的时间窗口内的31个省市面板数据;在计量的方法上,本文利用二阶段GMM的方法来处理动态模型,通过不断地修正模型设置来达到最终的结果。最终,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证明了前文提出的部分假设。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我国就业弹性存在着产业部门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与上世纪90年代不同的新特征;同时就业弹性存在东中西部的地域性差异,整体来看东部最高,中部次之;其次,信息化发展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我国的就业弹性和就业调整速度,体现出对就业弹性的“缩减效应”;而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内部,信息化发展将促进就业水平的增长,并且信息化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要大于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体现出“增补效应”。也就是说,信息化发展对我国就业弹性的影响同时表现出“增补效应”和“缩减效应”的假设得到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