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脑红蛋白表达的作用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in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前房穿刺加压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细胞中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的表达和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情况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干预的影响,研究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视网膜损伤的机制及外源性EPO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组,一共六只动物,仅行右眼前房穿刺)、模型对照组(A组,分为0h组、12h、24h、48h、72h五组,每组六只动物)、生理盐水组(B组,分为12h、24h、48h、72h四组,每组动物六只)、EPO组(C组,分组同B组),B组、C组动物于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后立即给予5μl生理盐水或EPO玻璃体腔注射,其它处理同A组。建立SD大鼠右眼缺血再灌注模型后,于相应时间点取视网膜组织待测。以脱氧核糖核昔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biotin-dUTPnickendlabeling,TUNEL)检测各组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指数(Apotosisindex,AI);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细胞中脑红蛋白的表达。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alysisofvariance,One-WayANOVA)对各组脑红蛋白或是凋亡指数组间进行比较,应用偏相关分析(PartialCorrelations)分析EPO组不同时间点脑红蛋白的表达变化与视网膜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D组未见视网膜凋亡细胞,NGB蛋白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与A、B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后不同时间段,C组凋亡指数均显著低于于A、B组,NGB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均P<0.01);A组与B组NGB表达比较未见差异,与D组比较,除了A组0h相比D组表达降低(P>0.05)外,A、B组均高于D组(P<0.01),随时间增加,A、B组同组不同时间点凋亡指数升高,比较均有差异(P<0.05);C组凋亡指数及NGB蛋白表达24h组与48h、72h组比较无差异,三组凋亡指数及NGB蛋白表达均高于12h组(P<0.01)。偏相关分析计算出脑红蛋白与凋亡指数的偏相关系数为0.681(P=0,000),两者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785(P=0,000),表明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程度较高。  结论:外源性EPO可能通过升高视网膜细胞中NGB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细胞凋亡,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以缺血再灌注损伤给药后24h内作用最明显。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测定脑外伤合并骨折后血清素与NGF在不同时间段的含量变化,分析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拓展脑外伤加速骨折愈合机制的研究视角,同时为骨折愈合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的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human tenon’s capsule fibroblasts,HTCFs)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HTCFs及鉴定:于青光眼滤过术中取患者的Tenon’s
提出了一种基于标记栈技术的两跳相干探测光谱幅度码(SAC)标记交换系统。利用仿真软件,搭建了包含两个转发节点、两个156Mb/s光谱幅度码标记、与40Gb/s差分正交相移键控(DQ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