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更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一点仅从其汗牛充栋的英文译本便可见一斑。但相对于琳琅满目的译本数量,相关译本的研究却较少,尤其是站在宏观层面,从历时性和描写性角度出发的研究就更少。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道德经》的英译历程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英译本的研究。随后介绍了翻译规范理论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接受和应用。重点阐述了特拉维夫学派代表人物图里的相关理论,即他的三个规范——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在图里的规范理论框架下,本文分析了文化、宗教、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译者在不同时期选择译本类型、原作者以及注本时的影响。这几个因素也构成了规范理论第一阶段的研究即预备规范研究。在第二阶段的初始规范中,本文探讨了社会历史因素对译者在宏观翻译策略把握上,即全文采用异化翻译还是归化翻译的影响。在第三阶段的操作规范中,本文选取了里雅各、威力和辜正坤的《道德经》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母体规范和语言规范两个层面对三个译本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通过对《道德经》翻译不同阶段的分析,我们认为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或者更准确地说,在进行翻译活动前,就已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外,由于译文是时代的产物,而时代又处在瞬息万变中,我们认为不应该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评价翻译作品的好坏。我们主张应该打破以往一味依附原文并借以判定高下的模式,打破原文与译文之间单一的关系,同时引入文化-社会参数,建立一个更为强大的研究模式。这样,从译文所处的语言文化语境内部,我们就能清晰地了解翻译整个过程。